狂省5000万?情绪资本化:张雪峰如何将爱国情怀转化为真金白银?

一场看似冲动的爱国表态,背后却是精准的传播经济学计算。张雪峰用一句“捐款5000万”的承诺,撬动了价值数亿的免费流量曝光。

“枪声一响,我至少捐5000万!”张雪峰在九三阅兵后这番豪言壮语,迅速引爆全网。

支持者赞其爱国情怀,质疑者斥为“爱国营销”。但抛开道德评价,从品牌营销和传播经济学角度看,这可能是2025年性价比最高的一次传播案例。

01 传播经济学,5000万承诺的成本收益分析

从商业角度分析,张雪峰这番言论是一次典型的“高杠杆传播”——用零成本的承诺,换取巨额媒体曝光。

按照行业标准计算,张雪峰个人IP的CPM(千次展示成本)约为50-80元(教育咨询行业偏高端IP的普遍区间)。以其获得的曝光量计算,这次传播的价值惊人。

据不完全统计,该话题在微博平台阅读量超过8亿,抖音相关视频播放量超12亿,加上微信、新闻客户端等平台,总曝光量预计超过20亿次。

按此计算,相当于节省了1亿至1.6亿元的广告投放费用。这就是“赚来的媒体”(Earned Media)价值——通过引发公众关注和媒体自发报道获得的免费曝光。

02 受众心理学,核心粉丝群体的情感共鸣

张雪峰的核心受众主要是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家庭 。这些家长自身可能没有参加过高考,但对孩子教育极其重视,愿意花费数万元咨询费获取专业指导。

对于这个群体,张雪峰的“爱国捐款”表态不仅没有引发反感,反而强化了其“真诚爱国”的人设。

一位抢到17999元“圆梦卡”的母亲描述付款时“手心冒汗,心跳快得几乎要蹦出胸腔”。这种近乎宗教般的虔诚,映射出普通家庭对权威指导的极度渴望。

03 商业版图扩张,从教育到爱国营销的赛道切换

张雪峰的商业版图已远不止考研咨询。2024年成立的两家旅行社,看似跨界文旅,实则是教育服务的延伸。

他推出的“青春研学季”项目:6天5晚的行程定价8999元,服务对象锁定14-18岁的初高中生。

这次爱国表态,正好为其高端研学产品注入“爱国教育”新元素——参观红色教育基地、与军事院校学生交流等高价项目顺理成章地进入产品线。

直播带货也是重要一环。他的直播间有清晰的教育场景定位:学习机、教辅资料、智能台灯。2024年开学季那场学习机直播,他讲述“某学生用智能题库提分30分考上985”的故事,用教育成果背书,创下1小时销售额破千万的纪录。

04 风险管控,精心设计的“条件性承诺”

张雪峰的承诺有一个关键前提——“枪声一响”。这是一个巧妙的“兜底条款”。

如果未来真没有发生他设想的场景,他完全可以说:“没开枪啊,所以没机会捐”。 这就成了一个零成本的承诺。

这种条件性承诺既展现了爱国情怀,又规避了立即兑现的压力。相比无条件捐赠,这是一种风险极低而传播价值极高的策略。

05 案例对比,爱国营销的成功与失败

爱国营销是一把双刃剑,成功与失败案例比比皆是。

鸿星尔克是成功典型。2021年河南水灾捐赠5000万物资后,网友自发“野性消费”,使其销量猛翻数倍,实现了品牌涅槃重生。

吴京则是另一个成功案例。《战狼》系列将其爱国人设商业化,创造了惊人的票房成绩。但值得注意的是,吴京近年来逐渐淡出了这一赛道。

失败案例同样不少。一些企业家过于直白的爱国营销,被网友斥为“消费爱国情怀”,反而损害了品牌形象。

张雪峰的策略巧妙之处在于:承诺足够宏大引发关注,条件足够模糊避免兑现,争议足够两极化维持热度。

06 可持续性分析,爱国生意的天花板

爱国营销的最大风险在于受众疲劳度和监管不确定性。

当越来越多的品牌和个人涌入爱国赛道,观众的敏感度会迅速降低。同时,监管部门对过度消费爱国情怀的行为也逐渐加强管控。

张雪峰的商业帝国面临着多重挑战:行业内部的模仿者同样在快速复制他的成功路径。一批“小张雪峰”式的博主开始复制其流量密码。

更严峻的挑战来自虎视眈眈的竞争者——AI。阿里巴巴、百度、腾讯、字节跳动等科技公司相继推出免费志愿填报AI工具,对张雪峰的高价服务构成威胁。

商业世界里,最昂贵的不是金钱,而是注意力。张雪峰用一句承诺,撬动了价值亿万的公众注意力。

他的5000万捐款承诺可能永远无需兑现,但由此带来的商业回报已经并且持续在兑现——粉丝增长、咨询量激增、品牌知名度提升。

在这个情感可以变现的时代,爱国情怀确实正在成为一门生意,而张雪峰正是其中最精明的商人之一。

#张雪峰捐500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