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前,东湖塘还是一片咸水滩,潮水一涨,庄稼就泡汤。
那时候的归侨们扛着锄头下地,汗水滴在盐碱地上,转眼就被太阳烤干。
谁能想到,如今这片土地高楼林立,马路宽敞得能并排跑四辆车,当年的"逃荒人"都成了"当家人"。要说这翻天覆地的变化,还得从两个人物说起。
天刚蒙蒙亮,缪亚扬就蹲在自家菜园子里忙活。手指头沾着晨露,一片片掐着香茅叶,嘴里还念叨着:"这味儿对了,越南米粉的魂儿就在这儿!"七岁那年跟着祖父母从越南逃回来,她只记得奶奶怀里紧紧揣着的一包鱼露。如今这包鱼露成了她最宝贝的调料,愣是把这点"乡愁"做成了大生意。"兰姨,订单又来了!这回要五十个枕头粽!"她扯着嗓子朝屋里喊,眼角笑出了褶子。有老乡劝她:"亚扬啊,卖保险多体面,折腾这小买卖多累人?"她一摆手:"恁不懂!这吃食里藏着咱侨胞的根儿,丢了还咋寻祖?"
要说缪亚扬的越南美食店,那叫一个地道。假蒟叶、香茅、薄荷叶,全是她亲手种的。鱼露得用越南老乡特制的,生抽要选广东老字号。她说这叫"原汁原味",其实啊,是在用味道记住回家的路。谁能想到,这个整天围着灶台转的"小吃摊主",后来居然当上了省人大代表。写提案的时候,她总惦记着侨胞们的难处:"医保咋报销?""失地的老乡们咋吃饭?"她说得掏心窝子:"咱受过农场的恩,就得把这份暖传下去。"
陈健平的故事更有意思。十八岁那年,他攥着车票站在宁德街头,看着高楼大厦直发晕。"娘嘞,城里人买台电视咋这大方?"他在心里暗暗较劲:"早晚有一天,我也要带乡亲们来见见这世面!"头半年干销售,他嘴笨得像"生锈的锄头",见着客户就结巴。可他想啊:"农场人连盐碱地都能种出稻子,俺还怕卖不出去电器?"
如今他的家电卖场年销售额上千万,更带出了三十多个侨胞徒弟。有个叫刘芳的侨眷,原本在家带孩子,愣是在他鼓励下考了大专文凭,现在都当上售后主管了。陈健平常拍着徒弟们的肩膀说:"光会种地不行,得让大伙儿手里有'活钱'!"他儿子今年考上大学,他天天跟孩子念叨:"记住喽,咱家是从农场走出来的,走得再远也不能忘本。"
东湖塘这六十年,就像一锅慢火熬的老汤。归侨们往里头加过汗水,加过乡愁,加过不服输的倔劲儿。越南粽子包的是记忆,人大代表提案写的是担当,家电卖场卖的是希望。老话说"树高千尺不忘根",这群归侨用一甲子的光阴证明:只要肯干,咸水滩也能长出金疙瘩。如今的东侨开发区,早不是当年那个"潮水一涨就发愁"的穷地方了。路网纵横交错,高楼拔地而起,归侨们的笑声飘在风里,比啥时候都响亮。
本文旨在传递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无任何不良引导,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