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美国宣布向乌克兰提供集束炸弹的消息像颗深水炸弹,把国际舆论炸得水花四溅。这玩意儿在俄乌战场可不是新面孔,但老美亲自下场送快递,性质就大不一样了。有人拍着大腿叫好,说这是给乌克兰反攻装上了涡轮增压;也有人愁得直嘬牙花子,担心战后乌克兰老百姓种地都得先排雷。这集束炸弹到底有多大能耐?真能像某些人说的,成为压垮北极熊的致命一击?
要说这集束炸弹,简直就是军火界的"开花馒头"。一个大铁壳子里塞着几十上百个小炸弹,飞到半空"砰"地炸开,天女散花似的往下砸。网球大小的子炸弹专挑软柿子捏,步兵、卡车、油罐车碰上就遭殃。俄军士兵管这叫"钢雨",乌东前线的老兵油子们说,听见这动静最好赶紧找掩体,要不准得被扎成筛子。可这玩意儿跟二踢脚似的,炸不炸全看运气——国际排雷组织的数据显示,毛子用的老式集束弹未爆率能到四成,战后留在田里、路边的哑弹,比地里的土豆还难收拾。
俄军从开战第一天就没跟乌克兰客气。2022年2月24日凌晨,顿涅茨克某家医院的监控录像记录下骇人一幕:天空突然闪过数十道火光,紧接着急诊大厅的玻璃全成了雪花片。事后清点,四名排队挂号的病人当场咽气,担架上的伤员又被二次伤害。这种缺德带冒烟的打法,连见惯大场面的无国界医生都直呼离谱。三个月后哈尔科夫更惨,居民区挨了十几发集束弹,阳台上的晾衣绳挂着碎布条,仔细看才发现是小孩的连衣裙。这些画面通过社交媒体疯传,把俄罗斯的外交官们逼得天天在联合国打哑谜。
乌克兰这边起初还算克制,直到去年夏天拿到美制M864集束炮弹。五角大楼拍着胸脯保证,这玩意儿未爆率不到3%,比俄罗斯的破烂货靠谱多了。乌军炮兵如获至宝,在巴赫穆特前线玩起了新花样:先用无人机给俄军战壕拍写真,再拿集束弹搞精准覆盖。有个绰号"土豆"的迫击炮手吹牛说,有回齐射打出去,对面阵地上蹿出二十多个火人,跑得比受惊的兔子还快。不过战场上的牛皮听听就得,国际观察员后来在收复区发现,不少子炸弹嵌在树干里没炸,当地农民砍柴都得先请工兵探路。
要说这武器对俄军心理打击确实不小。莫斯科郊外某训练基地流出的视频显示,教官拿着乌克兰投放的未爆子炸弹当教具:"看见这六个小翅膀没?落地时要是插进土里没炸,千万别手贱去拔!"有个从赫尔松撤退的坦克兵在社交平台发牢骚:"咱们的装甲车顶棚就层铁皮,集束弹砸下来跟开罐头似的。"更绝的是乌军发明的"组合拳"——先用海马斯敲掉指挥所,再拿集束弹收拾溃散的步兵,这套路把俄军前线士气整得跟过山车似的。
但要说光靠集束炸弹就能放倒俄罗斯,那纯属扯淡。看看地图就知道,俄乌双方现在跟俩摔跤手似的摽着劲儿,美国送的那点弹药还不够填战线上的牙缝。经济学家算过账,俄罗斯去年军工厂开足马力,炮弹产量比整个北约加起来都多。更别说普京手里还攥着能源牌,欧洲冬天取暖还得看人家脸色。瓦格纳兵变那会儿确实热闹,可人家转头就把普里戈任塞进飞机摔成相片,这掌控力哪是几发炸弹能撼动的?
国际社会对这事的反应也挺逗。德国法国嘴上说着"深表关切",背地里偷偷给乌克兰送坦克;英国更鸡贼,一边谴责集束弹不人道,一边把贫铀弹包装成"穿甲神器"。最绝的是联合国,开大会表决时非洲国家集体投反对票——人家可是吃过未爆弹的苦头,安哥拉现在还有农民犁地犁出"铁菠萝"。美国驻日内瓦的代表被记者问急了眼,蹦出一句:"我们给的炸弹可比俄罗斯的文明!"这话说得,跟比谁家菜刀捅人更温柔似的。
战场上的故事永远比纸面数据精彩。扎波罗热前线有个乌克兰侦察兵讲过真事:有回他们摸到俄军阵地两公里外,亲眼看见对方用122毫米"冰雹"火箭炮打集束弹。结果有发炮弹在半空早炸,子炸弹全淋在自己人头上。第二天无人机去侦查,战壕里摆着二十多具盖白布的尸体。"毛子这操作,属于是搬起集束弹砸自己的脚。"这哥们说完猛嘬了口烟,烟头在夜色里明灭不定,像极了远处交火线的闪光。
现在回头看,集束炸弹在俄乌战场更像是个催化剂。它让乌克兰在局部战场打出些漂亮仗,但改变不了拉锯战的本质。就像切尔诺贝利的辐射尘,看似随风飘散了,其实都渗进土壤里等着秋后算账。那些埋在黑土地里的未爆弹,早晚会成为和平后最棘手的遗产。至于"压垮俄罗斯"的说法,恐怕和"速胜论"一样,都是键盘军事家们的一厢情愿。真正的战争从来不是电子游戏,没有哪种武器能一键通关,有的只是无数个被钢雨浇透的黎明,和永远等不到士兵回家的母亲。
我们致力于提供真实、有益、向上的新闻内容,如发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妥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