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奇帆:如果还有人认为房地产会反弹,那他对经济是没什么认知的

最近翻朋友圈,发现还有不少人在那儿念叨"房价马上要反弹了",我就想起了一个人——黄奇帆。

这位老爷子可是个狠角色,当年在重庆当市长的时候,把重庆的房价治理得明明白白,在圈子里那是响当当的人物。

老爷子的一盆冷水泼得够狠

去年黄奇帆在一个房地产会议上,直接来了句让人清醒的话:

"现在还指望房地产涨价?那是对经济形势一点都不懂!"

他拿出一堆数据,把房地产行业的老底给揭了个底朝天,最后来了句:"中国房地产的游戏规则已经彻底变了!"

这话一出,那些还在做发财梦的人,估计心都凉透了。

三个致命问题,句句戳心

我把黄老爷子的话仔细琢磨了一遍,发现他说的三个问题,每一个都够要命的:

房子严重过剩,多出来1.6亿套没人要

黄奇帆给出了一个吓人的数字:现在全国的房子和户数比例是1.16比1,也就是说100户人家对应着116套房子。

这个比例早就超过了国际上认为合理的1.1这条红线。

更恐怖的是,有12.1%的房子空着没人住,也就是说每8套房子里就有1套空置的。

你看看那些小城市的情况:聊城的房户比1.35,保定1.42,鹤岗更夸张,达到了1.79。

鹤岗70平米的新房子只要8万块,这样的价格你还指望它能保值?

买房的人越来越少,90后比80后少了4000万

这个问题更让人头疼。现在的人口趋势对房地产来说真不友好。

新生儿比8年前少了40%,结婚的人也少了35%,直接导致需要买房的年轻人大幅减少。

城镇化也快到头了,现在已经接近68%,以前农民工进城买房的故事基本讲不下去了。

黄奇帆说得特别直白:"未来十年,开发商盖的房子比出生的孩子还多!"

没人买房,价格怎么可能涨?

政府救市不是为了抬房价

现在商品房库存达到了7亿平米,创了20年来的新高。国家虽然投了几万亿去处理,但目标很明确——要把这些房子改成保障房、人才房,不是为了让房价上涨。

深圳、青岛的保障房比市场价便宜40%,直接把需要买房的人给吸引过去了。

黄奇帆问得很尖锐:"政府都在用便宜价格供应房子了,商品房凭什么涨价?"

三个现实,打破所有幻想

现在还有很多房产专家在那儿喊"房子要涨了",但现实情况是这样的:

所有指标都在倒退

2024年新房销售额8.4万亿,直接回到了2015年的水平。

新开工面积只有6.9亿平米,这是2006年的数据,整整倒退了18年。

开发投资9万亿,也退回到了2014年。

这些数字清清楚楚地告诉我们,房地产的好日子真的过去了。

中产阶级被房子套牢了

中国家庭70%的财产都在房子上,比欧美国家的30%-40%高出一大截。

房价一跌,家庭财富立马缩水。

北京二环的老房子,3年时间跌了300万;深圳有业主降价1.5万一平米都卖不出去。

真是"房子从财富变成了负担,一次失业或生病就能压垮一个家庭"。

房地产公司自己都撑不住了

就连保利、华润这些有上千亿现金的大公司,2024年的经营现金流都大幅下滑。

世茂、远洋这些公司的现金流一直是负数,基本没有赚钱能力了。

连开发商自己都快撑不下去了,还怎么可能推高房价?

普通人的三个自救办法

说了这么多问题,咱们老百姓最关心的还是:该怎么保护自己?

赶紧甩掉三种"烫手山芋"

小城市的房子要当心,那些人口在流失的地方,房子就像"漏气的皮球",越放越不值钱。

房龄超过20年的老房子也别留着,以后的维修费用会越来越高,而且很难转手。

还有那些离市区很远的房子,上班要1个多小时的新区房,空置率超过40%,能处理就赶紧处理。

手里留点现金,分散存款

把钱分成三份,分别存1年、2年、3年的定期。

比如有30万,分成3个10万,1年期利率2.0%,2年期2.3%,3年期2.5%。

这样每年都有钱到期可以用,既有收益又灵活,比一次性存三年还能多赚几千块利息。

关注政策机会,抓住补贴

南京、广州等地对房屋改造有补贴,最高能给8万一套。

北京在试点"以旧换新",老房子置换能补贴房价的15%。

要学会跟着政策走,把手里不好变现的房子变成真金白银。

最后想说的话

黄奇帆的这些话虽然听起来不太好听,但确实是实话。

房地产的时代真的变了,我们的思维也得跟着变。与其抱着不现实的期望,不如早点做准备,保住自己的钱包。

现在房地产就像一个生病的人,偶尔好转不代表完全康复,我们还是要谨慎一些。

你们身边有朋友还在等房价大涨的吗?对现在的房地产形势怎么看?留言区说说你们的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