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标题:以军誓言固守加沙地带!特朗普计划悬而未决,哈马斯态度暧昧不明

加沙的和平曙光,仿佛昙花一现,刚要刺破云层,就被一只来自“盟友”的手硬生生给摁了回去。全世界的镁光灯都对准了哈马斯,屏息等待着他们对美国总统特朗普那份“世纪协议”的最终答复。谁也没想到,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连这点耐心都没有,抢先一步,用一句话就给这锅滚烫的和平热汤浇上了一瓢冰水。

他的原话,翻译过来大概是:别想了,我们以色列军队,会继续驻扎在加沙的大部分地盘上。

这话一出,满座皆惊。要知道,以色列分阶段撤军,可是特朗普洋洋洒洒二十多条方案里,最核心、最关键的一环。这倒好,协议的墨水都还没干呢,以色列自己先把最要命的条款给撕了,这台戏,还怎么唱下去?

一纸空文还是和平曙光

特朗普本人对这份计划显然是爱到了骨子里,他甚至把方案的公布形容为“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日子之一”,信誓旦旦地向世界宣告,中东和平“近在咫尺”。这份蓝图画得确实诱人:先停火,然后哈马斯在72小时内放人,接着解除武装,最后以色列体面地逐步撤军。

更劲爆的是,计划还勾勒了一个宏大的战后安排:成立一个由特朗普亲自坐镇,甚至拉上了英国前首相托尼·布莱尔的过渡政权。布莱尔这号人物,因为伊拉克战争的旧账,在中东的名声早就臭了大街,但这回他却一反常态,盛赞这份计划“既大胆又明智”。

然而,这曙光还没照亮现实,各种真假消息就搅成了一锅粥。当地时间9月27日,有以色列媒体信誓旦旦地爆料,说哈马斯已经“点头”了。可没过几个小时,路透社就援引另一个信源打脸说,哈马斯那边连方案的文本长啥样都还没见着呢。

哈马斯到底接没接招

随后,一位知情官员向法新社透露了点内幕。原来,卡塔尔首相和埃及情报头子,确实跟哈马斯的代表碰了头,还当面递交了文件。哈马斯代表的回复也相当有水平:“我们会认真研究,然后给答复。”这种既不说行也不说不行的外交辞令,把所有人的胃口都吊到了嗓子眼。

这种模糊,恰恰是中东牌桌上的常态。没人愿意第一个亮出底牌,都在等对方先犯错。哈马斯深知,一旦答应解除武装,就等于自废武功,任人宰割。可如果直接拒绝,又会把破坏和平的黑锅背在自己身上。

前脚拥抱后脚拆台

相比哈马斯的“打太极”,内塔尼亚胡的表演就显得“分裂”多了。在与特朗普肩并肩的记者会上,他给足了面子,当众表态:“我支持你的计划,它完全符合我们的战争目标。”那场面,简直是亲密无间的盟友典范。

可镜头一转,他回到自己的社交频道,立马换了副嘴脸。在一段视频里,他不仅强调以军会赖在加沙不走,还捅出了一个更猛的料:他当面告诉特朗普,自己绝不同意建立一个独立的巴勒斯坦国。这已经不是泼冷水了,这简直是当着全世界的面,给了特朗普一记响亮的耳光。

要知道,根据美媒的披露,特朗普的计划里,恰恰为“巴勒斯坦国的道路”留了口子。内塔尼亚胡这种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玩法,说白了,还是屁股决定脑袋。他那个由极右翼势力撑起来的联合政府,就是他最大的软肋。

财政部长斯莫特里赫就差指着他的鼻子骂了,毫不留情地将这份计划斥为“彻底的外交失败”,还悲观地预言:“这计划只会以悲剧收场,我们的孩子迟早还得回到加沙去卖命。”为了保住自己的总理宝座,内塔尼亚胡只能对内展现强硬,甚至不惜跟特朗普叫板。

掌声在远方炮火在耳边

有意思的是,这份在当事方看来矛盾重重的计划,在国际上居然赢得了一片叫好声。作为和事佬的埃及和卡塔尔,还有美国的欧洲盟友们,纷纷表示赞赏,称赞其中体现的“真诚努力”。欧洲理事会主席科斯塔更是大声疾呼,希望各方“抓住眼前的机会”。

然而,远方的掌声,终究是虚幻的。加沙的民众听不见,他们耳边只有近在咫尺的炮火轰鸣。一位拉法的程序员在采访中一针见血:“这计划根本就不现实。”他觉得,让哈马斯放下枪杆子这种条件,美国和以色列自己心里也清楚对方不可能接受。

“对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说,这就意味着战争和苦难,还得没完没了地继续下去。”他的话,不幸地被现实印证了。就在政客们为了和平方案奔走呼号的时候,以色列的炸弹一刻也没有停歇。以军方声明,过去24小时,又空袭了超过160个“恐怖目标”。

加沙卫生部门的数字则更为冰冷:仅27日凌晨以来的空袭,就又带走了91条巴勒斯坦人的生命。以色列防长卡茨更是撂下狠话,军事行动正进入“决定性阶段”,不达目的绝不收兵。自去年10月7日以来,这场冲突已经吞噬了超过6.6万名巴勒斯坦人的生命。

结语

现在,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在9月29日即将举行的美以领导人会晤上。以色列正面临着山一样大的国际压力,就连美国国内,支持以色列的民意也从去年12月的69%暴跌到了47%。特朗普会不会借着这次机会,真正向内塔尼亚胡施压,逼他做出让步?

但更深层的问题在于,这份方案的根基,或许本就建立在一片流沙之上。它要求哈马斯放弃武装,这等于让一个武装组织缴械投降,无异于自杀。它又要求以色列彻底撤军,并为巴勒斯坦建国让路,这又恰恰戳中了内塔尼亚胡政府的政治红线。这份被寄予厚望的和平计划,最终可能只是在双方无法弥合的鸿沟之上,搭起了一座看上去很美,却一碰就碎的纸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