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提出美军重返阿富汗巴格拉姆空军基地的设想后,阿富汗塔利班展现出令人瞩目的外交策略转变。
他们一方面强硬表态不惜再战二十年,另一方面却与美国特使在卡塔尔展开密切接触,甚至对中俄等国的联合声明进行公开驳斥。
巴格拉姆空军基地成为这场博弈的核心焦点。 这座位于喀布尔以北的军事设施距离中国西部边境仅约700公里,拥有3000米长的跑道,可起降C-5大型运输机和B-1B等远程轰炸机。
在美军驻扎期间,这里曾容纳超过1.3万兵力,被称为“中亚最大屯兵基地”。
美国特使亚当·博勒与前驻阿大使哈利勒扎德近期频繁出入喀布尔,与塔利班外交部长穆塔基进行会谈。
这些会面不仅涉及囚犯交换,更讨论了双边关系发展。 塔利班在此过程中展现了灵活姿态,先后释放了多名被关押的美国公民。
作为回应,美国将塔利班内政部长西拉吉丁·哈卡尼等三名高级人物从悬赏名单中删除。
这种互动显示出双方正在建立某种非正式沟通渠道。 塔利班副总理巴拉达尔办公室确认,美塔双方同意推进囚犯交换机制。
面对美国试图重返阿富汗的动向,中国、俄罗斯、巴基斯坦和伊朗四国外长在联合国大会期间举行非正式会议,发表联合声明明确反对在阿富汗及周边地区建立军事基地。
声明强调必须尊重阿富汗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并指出对阿富汗当前局面负有责任的国家不应再建军事基地。
塔利班对四国声明的反应出乎意料地强硬。
他们直接驳斥了关于阿富汗境内存在极端组织的指控,声称阿富汗不存在任何恐怖组织。
这一表态与塔利班此前向中俄示好的姿态形成鲜明对比。
俄罗斯联邦安全会议秘书绍伊古此前已发出预警,指出西方正在酝酿让北约军事基础设施重返阿富汗。
他注意到尽管西方未承认塔利班政权,但伦敦、柏林和华盛顿都展现出与阿富汗领导层拉近关系的趋势。
塔利班内部存在明显分歧。 务实派代表如经济事务副总理巴拉达尔,希望通过与西方改善关系换取经济合作与制裁解除;而强硬派则更注重维护主权和意识形态纯洁性。 这种内部分歧使得塔利班的外交政策显得摇摆不定。
在地缘政治层面,巴格拉姆基地的战略价值显而易见。
它不仅是控制阿富汗的关键,还能将战略影响力投射至中亚五国、中国西部地区和伊朗。 美军若重新占领该基地,将对俄罗斯南部和中国西部构成直接战略威胁。
塔利班近期行为显示出其试图在大国间寻找平衡点的意图。 他们既向美国示好,又对中俄等地区大国保持接触。
这种“双轨外交”反映了塔利班作为执政者面临的多重压力:既要争取国际承认,又要维护内部团结,同时还需应对严峻的经济挑战。
美国与塔利班的接触各有盘算。 特朗普政府可能希望借助与塔利班的缓和关系积累外交成绩;而塔利班则渴望获得国际承认,解除资产冻结,缓解国内经济困境。 双方都在进行一场精密的战略博弈。
地区国家对阿富汗局势高度关注。 巴基斯坦担忧阿富汗境内的恐怖组织会渗透至其境内;伊朗警惕边境地区的毒品走私和难民潮;俄罗斯将中亚视为其“软腹部”;中国则关注西部边疆安全与“一带一路”项目的稳定。
塔利班在驳斥四国声明的同时,也面临巨大的经济压力。 阿富汗超过90%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国际社会的援助仍是阿塔维持稳定的关键。
这种经济脆弱性可能成为影响塔利班外交决策的重要因素。
美国官员私下承认,与塔利班的任何合作都是“试探性和有条件的”。
而四国联合声明中的警告——“对阿富汗当前局面负有责任的国家不应再建军事基地”——明显是说给美国听的。 这场围绕阿富汗的外交博弈仍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