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对有争议历史人物相关遗址保护体现了对其历史贡献的肯定

不久前,我去了陕西汉中游玩,在那儿瞧见了两处和历史上备受争议的两位古人相关的遗迹,一处是跟汉代“猛将”韩信有关的拜将坛,另一处是跟三国蜀汉大将魏延有关的古虎头桥。这俩人在当时那可都是立下赫赫战功的名将,可最后的结局都挺惨的。对于这两个人,大家评价不一,这争议一直到现在都没消停。

拜将坛这个地方,是当年刘邦听了萧何的大力推荐,正式封韩信为大将时举办仪式的地方。现在景区介绍都说,那里还有两个石台是汉朝时候建的。但看那建筑材料,更像是近几年才盖的,原来的拜将坛应该是两个大土堆,可能很多年前就已经不在了。在拜将坛上面,现在立着一尊新塑的韩信雕像,威风凛凛,大概有十七八米高。

古虎头桥旧址,相传是三国时蜀国将军魏延被马岱所杀的地方。它位于汉中市中心广场对面,虽然地名还叫虎头桥,但早已没了桥的踪影,周边全是商铺,还有一座供行人过街的天桥。旧址处近年新建了个类似碑亭的建筑,里面放着几块石碑。碑亭的墙上刻着今人写的魏延传(节选自陈寿的《三国志》),后墙上还隐约能看到魏延骑马的现代线雕图案。

参观完两处古迹,心里有了些感触。

汉中市很看重那两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对那两位有争议的历史人物,持有的态度也是值得肯定的。

虽然遗址那儿,除了拜将坛后面有个没刻字的“夜影神碑”,说是汉代刘邦让萧何找人立的,其他汉代、三国的东西基本都看不到了,但能让大家看到历史故事发生的地方,也算下了功夫。这两处遗址都是近几年修过的,像韩信那座大塑像,国内可能找不出比它更大的了,特别能显出这位古代名将的气派。看来,当地对为大汉朝立下大功的韩信,还是很赞扬的。

古虎头桥碑亭外,魏延丧命之地有副对联:“虎桥旧事明月晓,汉水悠悠颂太守”,这多少透露出当地人对魏延的惋惜与客观评价。对于古时人物,能理性分辨其功过,将历史功绩置于首位,这种态度确实值得称赞。

2.对于韩信和魏延,我个人觉得,他们的功劳比过错要多。

韩信对汉朝的建立和国家的重新统一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作为军事领袖,带领军队平定了三秦,还消灭了魏、代、赵、燕、齐等地方势力,最终在垓下将项羽的楚军一网打尽,是汉朝开国当之无愧的最大功臣,确实配得上“国士无双”的美誉。韩信被杀虽然和他自身也有关系,但主要还是因为刘邦有“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想法。刘邦第一次听说有人告发韩信要谋反时,韩信其实并没有谋反之心,但刘邦还是亲自率领大军到楚地,设计将韩信抓了起来并打算处死,后来考虑到韩信功劳太大不忍心杀,就把他从楚王降为了淮阴侯。受到不公平对待的韩信这才心生不满,和陈豨密谋真的反叛了,可以说这件事的起因在刘邦。所以,公正地评价韩信,他的功劳是首要的,过错是次要的。

魏延为蜀汉政权的稳固立下了汗马功劳,尤其是他担任汉中太守的八年多里,凭借威名和实力,成功抵御了曹魏军队的侵扰,牢牢守护了蜀国的战略要地。有史学家认为,魏延后来的举动并非背叛蜀汉,而是与杨仪产生矛盾,顶多算是违背了诸葛亮的遗愿。就像陈寿在《三国志·蜀书》中所写:“魏延原本没有向北投降魏国,而是想往南回去,只是想杀掉杨仪等人。他平时就和各位将领关系不好,希望当时大家的议论能支持他来接替诸葛亮的位置。”这句话的意思就是,魏延的主要目的,是想除掉与他势不两立的杨仪,同时也希望在诸葛亮死后能接任其职位,并不是想背叛蜀汉投靠魏国。回顾魏延的一生,我认为,实事求是地说,他“功劳大于过错”。

3.这两人都有同样的毛病,就是取得点成绩就骄傲自满。

司马迁在《史记·淮阴侯列传》里谈及韩信时说:“要是韩信能学会谦逊,不炫耀自己的功劳,不显摆自己的本事……”这其实就是在说韩信不懂得收敛,太过自负。刘邦登上皇位后,为了能让刘家天下一直传下去,对所有可能威胁到他地位的人,都想尽办法除掉。就连一向低调的老臣萧何都被冤枉过,更何况是战无不胜、又不懂得低调的韩信呢?

陈寿在《三国志·蜀书》里这样评价魏延:“他既能好好待士兵,又特别勇猛,但就是性格太傲,所以当时的人都对他敬而远之。”这说明,在官场上混,光有能力可不够,还得性格好,会处事,不然最后可能会招来大麻烦。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