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6小时时差,讲授中国诗词之美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王峰

700多年前,意大利人马可·波罗用生动的游记书写东方传奇,开启中意文化交流的大门;400多年前,利玛窦来到南京,成就了一段历史佳话。2025年,是中意建交55周年。日前,南京市作协联合南京晓庄学院、江苏省中华诗学研究会共同举办“中华诗教海外星火公益活动”暨“文学中的南京——南京作家海外云课堂”,祁智、陆远、赖尔等近30名作家及中小学名师,以线上公益课堂形式,为相隔6小时时差的意大利罗马中华语言学校学生讲授诗词之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多维度呈现,讲述南京文化的方方面面

活动期间,大家因诗词相聚云端。祁智、陆远、赖尔等南京作家,先后走进直播课堂,用生动的讲述、丰富的影像,向意大利青少年立体呈现南京深厚的历史底蕴、独特的人文风貌和蓬勃的现代活力。

近年来,江苏省作协副主席、南京市作协副主席祁智以《弦歌》《我的唐诗阅读笔记》等一系列读诗笔记,引起广泛关注。他在课堂上分享了自己的心得,在其独特的角度中,这些海外小读者再次回到诗歌文本,又超脱于文本,通过心与心的触碰,与古人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南京是一座怎样的城市?”在直播课堂上,陆远以李白、苏轼、鲁迅和朱自清为例,细述他们笔下的南京。唐代顶流诗人李白,同时也是“大唐第一旅游博主”,是一位“行走的种草机”。当“总要来一趟南京吧”成为现代网络热梗时,李白用实际行动告诉大家,他来了七次,且每一次来都留下了千古传唱的诗歌。“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就是他第一次来南京写成的,第二次来南京时,李白为金陵写下“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