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锦赛惨败,中国女排必须要重视了,是否要请回“朱袁张”

中国女排世锦赛之旅落下帷幕,十六强的成绩单确实让人心里咯噔一下。

说起女排,咱们中国人可是有特殊感情的,谁心里没存着几张经典画面呢?

五连冠时期的所向披靡,黄金一代的行云流水,还有里约奥运会上那记石破天惊的逆转——这些高光时刻就像老照片,时不时就得拿出来擦擦亮。

但竞技体育就是这么回事,有巅峰就有低谷,兵败汉城、泪洒伦敦、梦断东京的往事,老球迷们都还记着呢。

这次世锦赛不光咱们打得憋屈,其他几家豪门也都没讨到好。美国队正处在新老交替的阵痛期,塞尔维亚那边更惨,博斯科维奇一伤,整个球队的进攻火力直接掉了一个档次。

所以说,输赢本是兵家常事,可为啥就中国女排的讨论热度迟迟降不下来?说白了,这支队伍早就不仅是支运动队,更像是咱自家闺女——打得好不好,都牵动着大伙的心。

如今球迷们也早就不是光会喊“加油”的外行啦。久病成医这话一点不假,不少老粉分析起战术来头头是道,赛前预判、临场解读、赛后总结,专业程度快赶上解说员了。

正因为懂行,所以这次失利在大家眼里绝非“只是输场球”那么简单,更多人琢磨的是:女排未来的路,到底该怎么走?

其实阵容刚公布时,明眼人就看出这是要放眼未来。东京奥运后的大换血来得有点猛,球迷群里立刻分成两派:支持的说必须给年轻人机会,担心的则觉得一刀切会扯着蛋——不是,会扯着成绩。

所以从世联赛到世锦赛,理性球迷的预期并不高:进八强算合格,冲四强是惊喜,要能摸块奖牌简直得放鞭炮。

世联赛的成绩单还算达标,这让大伙对世锦赛多了几分期待。而且这套首发除了张籽萱略显生涩外,整体还算老中青搭配合理。

所以拿“年轻”当理由,实在有点说不过去。经过前期磨合和集训,按理说默契度和情报准备都该上台阶了,可实战中除了对多米尼加那场打出风采,其他场次简直像坐过山车——起伏大得让人心慌。

这种不稳定在对阵法国时彻底暴露。赛后某些“成长需要代价”的说法简直让球迷火冒三丈:“世锦赛又不是练习赛!”“听年轻这词听得耳朵起茧了!”

最扎心的还是那句:“从前咱们是四强常客,现在倒成围观群众了。”这话里藏了多少失落,懂的都懂。

止步八强后,有意思的现象出现了:郎导、“朱袁张”这些名字突然冲上热搜。

里约奥运的经典战役视频被反复转发,有人苦笑说:“这届世锦赛最大贡献,就是让咱们集体怀了次旧。”各种假设也跟着冒出来:“要是小苹果在,副攻线能这么被动?”

“朱婷要是归队,主攻线至于集体哑火?”“这些边攻的一传防守,跟宝宝根本不在一个级别!”

“郎导来指挥肯定不是这样……”当然这些假设实现不了,也不能因此否定新女排的努力。但这种集体怀念背后,确实有值得深思的东西——比如老将的价值究竟该怎么衡量?

看看四强队伍就知道,老将根本就是宝。

土耳其的艾达都38岁了照样威风八面,巴西两个二传都是经历过两个奥运周期的老油条,加比、塞拉、达内西、岛村这些名将也都过了三十岁。

有人说亚洲球员体质不如欧美,运动寿命短,这话有一定道理,但现代体育科学早就证明:通过科学训练和合理轮换,老将们完全能保持高水平状态。

咱们在这方面的文章,似乎做得还不太够。

说到底,球迷们的念念不忘,一方面是对昔日荣光的眷恋,另一方面也是对未来规划的担忧。

新老交替不是简单的新人换旧人,而是要把经验和活力有机融合。这次世锦赛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准备工作的不足,也映出了人才使用的课题。

中国女排从来不是不能输,而是输了要输得明白。

这支队伍承载着太多人的情感记忆,也凝聚着太多人的殷切期望。路还长着哩,关键是得从失利中学到真东西——毕竟东京奥运后的新征程,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