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中国人民银行如约揭晓8月金融数据面纱,一组亮眼数字跃然纸上:今年前八个月,人民币存款如涓涓细流汇成江海,累计增长达20.5万亿元之巨。若以时光为尺丈量,仅8月单月便涌现2.06万亿元资金洪流,其中居民储蓄这叶扁舟载着1100亿元缓缓靠岸,成为年内水位较低的一处港湾。
存款去哪儿了?从央行8月的金融数据中或可窥见一斑。
央行数据显示,8月狭义货币(M1)增速回升,而广义货币(M2)的增速环比持平,M1M2“剪刀差”进一步收窄,这意味着更多资金转化为活期存款,有助于投入消费、投资等经济活动。而非银金融机构存款增加1.18万亿元,是当月存款增加最多的部分,而这部分存款大幅增加,预示着投资活动更加活跃。
多位受访的业内人士也表示,随着资本市场的活跃度增加,当前市场存款活化其实明显,居民的“超额储蓄”或将持续“搬家”。中金公司预计,居民存款潜在入市的资金规模约为5万亿-7万亿元。
一把“剪刀”背后的明示:存款活化、定期存款不“香”了
在央行的数据里,M1增速与M2增速之间存在着一把神奇的“剪刀”,可以让人窥见市场资金是否活跃。
根据央行数据,8月M2余额331.98万亿元,同比增长8.8%;M1余额111.23万亿元,同比增长6%。按此计算,8月M1M2的“剪刀差”为2.8%,环比7月下降了0.5个百分点,相较于去年9月份最高值下降了7.3个百分点,达到2021年6月以来的最低值。有业内人士指出,今年以来M1M2剪刀差明显收敛,更多资金转化为活期存款,有助于投入消费、投资等经济活动。
存款去哪儿了?8月央行金融数据揭秘路径:投资等成主要去处
相对于包含定期存款的M2而言,M1中主要包括现金、企业和居民活期存款,以及支付宝和微信钱包等随时可用的“活钱”。
中金公司分析师林英奇表示,M1增速的上升除去年清理手工补息的低基数效应外,也和存款进一步活化有关。而存款定期化趋势也在2023年以来首次出现拐点,体现出居民定期存款、银行理财等固定收益产品到期并未续投,成为潜在的入市资金。
曾经备受青睐的银行定期存款“不香了”。此外,多位银行理财师告诉贝壳财经记者,随着银行定期存款利率持续下降,来银行定期存款的客户也有所减少。
【】资本市场火热居民存款正在加速入市
原来的定期存款活化后,投资是重要的流向之一。
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剖析指出,8月权益市场如同被点燃的火炬,交投热情持续升温。居民储蓄资金如同春江之水,源源不断涌入资本市场,部分货币从"沉睡"的储蓄状态苏醒,转化为活跃的交易需求,从而推高了居民活期存款水位。与此同时,在季中这个特殊时点,理财等表外产品的扩容步伐如同放缓的钟摆,加之股市的炽热表现与债市的震荡调整,犹如磁石般吸引着理财资金回流表内,使得存款分流之势明显减弱。这一现象在央行发布的8月金融数据中得到了生动印证:居民存款与非银存款如同跷跷板的两端,此消彼长的态势格外鲜明。数据显示,8月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激增1.18万亿元,远超今年7337.5亿元的月均增幅。这些非银存款主要包含证券保证金存款和理财公司存款等,犹如资本市场的"蓄水池",其水位变化折射出投资者情绪的微妙波动。
林英奇进一步解释,历史上非银存款增速上升通常源于两方面因素:存款进入券商保证金账户准备入市;居民申购银行理财、固定收益类基金等产品,非银机构认购定期存款。近几月非银存款同比多增,存款进入股票账户或是重要因素。
事实上,存款“搬家”的现象从今年6月份才开始初步显现。林英奇认为,这主要是由于一系列支持政策改善了长期经济预期,市场风险偏好有所提升,同时叠加股市上涨行情。
截至2025年7月,我国居民存款规模已攀升至约160万亿元的惊人高度,犹如一片浩瀚的金融海洋;而同期A股自由流通市值仅约43万亿元,宛若这片汪洋中一座正在崛起的金融岛屿。居民存款规模高达A股自由流通市值的近4倍,两者之间形成了鲜明的"水涨船高"之势。林英奇通过多维度分析指出,从超额储蓄蓄势待发、定期存款到期释放以及存款活化流动等视角测算,居民存款这座"金融蓄水池"中,约5万亿至7万亿元资金正蓄势待发,随时可能涌入股市这片投资热土。这一潜在规模或将超越2016—2017年、2020—2021年两轮牛市期间存款入市的盛况。然而,这些"沉睡的资本"最终能否真正苏醒并驰骋股海,还需看宏观经济风向、政策预期指引以及外部环境变幻这多重因素的共同演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