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润大跌 32% 还敢砸近千亿研发?华为 2025 上半年成绩单引热议,背后逻辑太清醒

你知道一家公司半年赚4270亿元,利润却大跌32%是什么概念吗? 更魔幻的是,它同时还敢把近千亿资金疯狂砸进研发里,仿佛利润只是个数字。 这就是华为交出的2025年上半年成绩单。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反常识”? 毕竟普通公司要是利润下滑,第一反应往往是砍成本、保盈利。 但华为偏不,它选择了另一种活法:一边接受利润下滑,一边继续加码研发,而且一砸就是970亿。

这种操作,别说普通人看不懂,连财经圈都得愣一下。 但当你仔细琢磨后会发现,华为看似“任性”的背后,其实藏着中国科技企业求生与谋强的深层逻辑。

华为2025年上半年财报显示,研发投入高达969.5亿元,同比增长9.04%,占营收的比例达到22.7%。 这意味着,每收入100元,就有近23元直接投入研发。

这个比例什么概念? 对比一下你就明白了。 A股上市公司平均研发投入占比约为4%,华为的研发强度几乎是行业平均水平的5倍多。 它半年的研发开支,比许多知名科技公司全年的研发预算还要高。

与此同时,华为的净利润为371.95亿元,同比下降了32.2%。 利润下滑原因之一,正是持续高额的研发投入。

华为不是没算过这笔账。 如果他们将研发投入降至行业平均的10%左右,上半年净利润能轻松多出几百亿,实现翻倍增长。 但他们明确选择了不这么做。

为什么华为要做出这种选择? 答案就俩字:活命。 不过不是苟活,而是要有尊严、有自主权地活。

华为轮值董事长孟晚舟曾表示,这是为了“在根技术上压强式投入”,以应对全球技术生态的分化。 华为常务董事张平安也补充道,研发投入用于包括昇腾AI芯片、鲲鹏CPU芯片、麒麟芯片等各类芯片,以及操作系统、数据库等基础软件的突破。

说白了,就是要在那些最容易被人“卡脖子”的关键领域,靠自己把路子走通。

这种痛,华为尝过。 还记得几年前,一颗芯片、一段代码就曾让业务发展寸步难行。 但现在,华为在芯片、操作系统、数据库等底层技术上基本实现了自主可控。

比如鸿蒙系统,余承东透露每年投入超1万人,研发费用高达数百亿元,1.3亿行代码大部分由华为自主开发。 截至目前,搭载开源鸿蒙操作系统的产品种类超过1200款,总装机量突破11.9亿台。

华为的这些投入,已经开始结出果实。

终端业务上,2025年第二季度,华为以18.1%的市场份额重回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第一。其中折叠屏手机表现尤为抢眼,2025年上半年以75%的市场份额创下历史新高。

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业务也增长迅速,鸿蒙智行累计交付量已突破90万辆。 在35万元以上豪华车市场,华为乾崑智驾系统占有率达53.2%。

这些成果背后,是华为研发投入构建的技术护城河。

虽然净利润有所下滑,但华为的经营现金流却在改善。 2025年上半年,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为311.83亿元,而去年同期为净流出251.18亿元,实现大幅转正。

这说明华为的“造血能力”在增强,手里有更多可用资金,支撑其持续进行高强度的研发投入和新业务拓展。

华为的研发投入,某种程度上也是在给中国科技产业“买保险”。 它每多一个专利,中国科技企业就少一分被“卡脖子”的风险;每突破一个技术壁垒,就给其他企业打开一条“安全通道”。

截至2024年底,华为在全球共持有有效授权专利超过15万件。 这些专利不仅是技术实力的体现,更是市场竞争中的重要护城河。

华为还通过开源鸿蒙系统等举措,与行业共享创新成果,带动产业链共同发展。

高研发投入短期内肯定会增加成本压力,压缩利润空间。 但华为似乎更看重长期回报。

华为将净利率控制在7-9%的合理区间内,将更多资源投入到研发创新、生态建设、人才培养等能够支撑长期竞争力的关键领域。 上半年8.7%的净利率正好处于这一目标区间内。

这种选择背后,是华为独特的“持续有效增长”理念——追求有质量的增长而非单纯的规模扩张或短期利润最大化。

在人工智能、5G-A、智能汽车等新赛道上,华为的研发布局正在加速。

华为云已支撑全国60%的大模型训练任务,AI相关收入同比增长240%。在5G-A领域,华为也取得系列突破性进展,持续巩固全球通信技术领导地位。

这些都需要持续的、高强度的研发投入作为支撑。

华为的研发投入强度和技术突破,也改变了外部对其的看法。 一些国际机构预测,中国AI芯片国产化率将从2023年的17%提升至2027年的55%。

华为展现出的技术实力和战略耐力,让市场对其长期发展保持了信心。 时代周报观察认为,虽然在今年上半年营收增速放缓至3.95%,但在终端、汽车等业务推动下,华为全年营收有望突破9000亿元。

华为这条路走得并不轻松。 高强度研发投入意味着要承受利润压力,要面对外界的不解,要经历研发过程中的一次次试错。

但华为似乎已经想明白了:短期利润只是账面数字,核心技术才是活下去的真正本钱。 在这个逻辑下,选择反而变得简单了,即使利润暂时下滑,也要坚持对研发进行投入。

这不是一场短跑,而是一场马拉松。 华为按照自己的节奏和策略在奔跑,目光始终盯着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