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继元朝之后又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从1636年立国到1912年灭亡,它一共存在了276年,传了10世11位皇帝。
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追尊)
努尔哈赤是后金政权的创始人,为后来清朝的建立打下了坚实基础。1636年,他的儿子皇太极称帝后,追尊他为清太祖高皇帝。
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1636年-1643年在位)
1636年,爱新觉罗·皇太极在盛京登基称帝,把国号定为“大清”,他就是清太宗。当时朝鲜不认可皇太极的帝号,两国矛盾越来越深,皇太极亲自带兵征讨朝鲜。清军一路势如破竹,直接打到朝鲜都城汉城,朝鲜仁祖李倧逃到南汉山城,被清军围困四十多天后,只能出城投降,还向皇太极行了三跪九叩的大礼。从这以后,朝鲜不再和明朝保持宗藩关系,成了清朝第一个藩属国。
1638年,喀尔喀蒙古派使者来朝贡,皇太极定下规矩,要求他们每年进贡八匹白马、一只白驼,这被称作“九白之贡”。
1640年,皇太极想消灭明朝在关外的最后一支精锐部队,打通进入中原的关宁锦防线,于是发动了松锦之战。这场战争打了两年,最后清军赢了,明朝花大力气打造的九边精锐,只剩下三万残兵跟着吴三桂退守山海关,关外的城池全被清军占领,辽东的防御体系彻底垮了。
1643年,清太宗皇太极去世,享年51岁。他一共在位17年,其中做了10年后金大汗,7年清朝皇帝。因为他生前没指定继承人,他的十四弟多尔衮和长子豪格为了争夺皇位闹得不可开交,双方实力不相上下。最后没办法,只能拥立皇太极年仅5岁的第九子爱新觉罗·福临当皇帝,也就是清世祖顺治帝,由多尔衮和济尔哈朗一起辅佐他处理朝政。
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顺治帝,1644年-1661年在位)
1644年,李自成带领起义军攻破北京城,崇祯帝自缢身亡。山海关守将吴三桂投降清朝,还联合清军在一片石打败了李自成的大军,这就是历史上的一片石之战。之后清军入关,五月份就进了北京城。多尔衮下令禁止士兵抢掠百姓,还为崇祯帝举办了丧事,这一举动赢得了汉族士绅的好感。六月份,多尔衮和大臣们商量后,决定把都城迁到北京。九月份,顺治帝到达北京,封多尔衮为“皇叔父摄政王”,还在皇极门举行了第二次登基典礼,宣布“从此在燕京定都,安抚天下”。这标志着清朝从一个地方政权变成了统治全国的政权,开始了对全国268年的统治。
1645年,多尔衮派弟弟多铎带兵南下,消灭了南明的弘光政权。不过在这次南征过程中,发生了“扬州十日”和“嘉定三屠”这样残酷的事。清军在扬州城里连续十天不停止杀戮,一共杀了八十多万人;在嘉定地区更是先后三次大规模屠城,大约十万人无辜丧命。
1646年,顺治帝任命肃亲王豪格为靖远大将军,让他带兵去攻打张献忠建立的大西政权,最后豪格攻占了四川,消灭了大西政权。同年,南明的隆武政权和绍武政权也接连被清军打垮,只剩下永历政权占据西南一小块地方,继续和清军对抗。
1647年,清朝皇室内部的权力斗争越来越激烈,郑亲王济尔哈朗被多尔衮免去了辅政的权力,从此多尔衮开始独自掌控朝政,慢慢不把顺治帝放在眼里。
1648年,多尔衮的地位进一步提升,把“皇叔父摄政王”里的“叔”字去掉,变成了“皇父摄政王”。在礼仪和排场方面,他也开始向皇帝看齐,甚至让大臣们直接到他的王府门口等候命令。
同年十一月,顺治帝在圜丘举行祭天大典,祭祀祖父努尔哈赤(也就是后来的清太祖),还追尊曾祖父爱新觉罗·塔克世为显祖宣皇帝、高祖父爱新觉罗·觉昌安为景祖翼皇帝、天祖父爱新觉罗·福满为兴祖直皇帝、烈祖父爱新觉罗·孟特穆为肇祖原皇帝。
1650年,多尔衮在打猎的时候不小心从马上摔下来受了伤,没过多久就去世了,年仅39岁。这时候12岁的顺治帝得以提前亲自处理朝政。
1652年,永历政权对清军发起反击,收复了广西全省,还有湖南、四川的大部分地区,以及广东、江西、福建、湖北的部分地区,南明的抗清斗争迎来了一个高潮。但好景不长,南明将领孙可望和李定国之间爆发了矛盾,把抗清的好形势给断送了。
1657年,孙可望被李定国打败后投降了清朝,还把南明西南地区的军事情况告诉了清军,让清军摸清了云南、贵州的虚实。
1658年,吴三桂带兵攻入云南,永历帝几经辗转后逃到了缅甸。当时华南地区的反清势力还比较强,顺治帝就册封吴三桂、耿仲明、尚可喜三个明朝降将为王,让他们分别镇守云南、贵州、广东和福建等地,这就是历史上的“三藩”。
1661年,顺治帝因为感染天花去世,年仅23岁,他一共在位18年。他的儿子爱新觉罗·玄烨继承皇位,也就是清圣祖康熙帝,由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位大臣担任顾命大臣,辅佐康熙帝处理朝政。
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康熙帝,1662年-1722年在位)
1662年,吴三桂带兵逼迫缅甸国王交出永历帝,然后在昆明把永历帝绞死了。到这时候,除了孤悬海外的台湾郑氏政权还承认明朝正统地位外,其他的南明政权全都灭亡了。
1667年,首辅大臣索尼去世,13岁的康熙帝名义上开始亲政。没过多久,鳌拜就把苏克萨哈杀了,另一位辅政大臣遏必隆则投靠了鳌拜,朝政大权全落到了鳌拜手里。
1669年,康熙帝设计把鳌拜抓住,还铲除了他的党羽,遏必隆因为长期和鳌拜勾结,也被削去了爵位。从这以后,康熙帝才真正夺回了朝政大权,开始亲自处理国家大事。
1673年,康熙帝下令撤销三藩的封地。平西王吴三桂不服气,自称“总统天下水陆大元帅、兴明讨虏大将军”,起兵造反,“三藩之乱”就这样爆发了。靖南王耿精忠很快就响应吴三桂,但平南王尚可喜不愿意背叛清朝,最后他的儿子尚之信发动兵变夺了权,也跟着响应吴三桂。不过三藩内部并不团结,表面上是联合起来反抗清朝,实际上却是各自为战。
叛乱刚开始的时候,三藩势力很强大,一下子就占领了云南、贵州、福建、广东、广西、陕西、湖北、河南等省份,占据了清朝的半壁江山,康熙帝甚至一度想退回东北老家。但年过六十的吴三桂没了进取的心思,在湖南沿着长江布置好防御工事后,就不再向北进军,想和清廷划江而治。康熙帝抓住这个机会调整战略,调配兵力,对吴三桂坚决打击,对其他反叛的人则进行招抚,这样就孤立了吴三桂。
1678年,已经快支撑不住的吴三桂在湖南衡州称帝,同年秋天就去世了,他的孙子吴世璠继承了皇位。因为吴世璠年纪小,吴军军心涣散,很快就逃到了昆明。
1681年,清军攻入昆明,吴世璠自杀,持续八年的三藩之乱终于结束了。同年,占据台湾的郑经去世,台湾政局变得混乱。福建水师提督施琅趁机向康熙帝请求出兵台湾,得到同意后,他和福建总督姚启一起谋划攻打台湾的事情。
1683年,施琅带领清军进攻台湾,在澎湖海域消灭了郑军的主力,郑经的儿子郑克塽随后宣布投降,台湾重新回到了清朝的管辖之下。
1684年,清朝在台湾设立台湾府,下辖台湾县、凤山县、诸罗县,隶属于福建省台厦道。这一举措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理,让台湾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和大陆的联系更加紧密。
1685年,为了消灭入侵黑龙江流域的沙俄势力,康熙帝发动了对俄自卫反击战,在三年里两次围攻并消灭了雅克萨城的俄军,这就是历史上的雅克萨之战。俄国摄政王索菲亚没办法,只能派使者来和清朝商量边界问题。
1689年,清朝和沙俄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规定以额尔古纳河、格尔必齐河、外兴安岭作为中俄两国东段的边界,从法律上确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属于中国。这是中国和沙俄签订的第一份边界条约,也是中国和西方国家签订的第一份国际条约。
就在清朝忙着收复台湾、赶走沙俄的时候,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已经在西北割据一方,他带兵进攻喀尔喀蒙古土谢图汗部,又借着追击土谢图汗部残余势力的名义,进军内蒙古乌朱穆沁地区,和清朝发生了直接的军事冲突。为了保证边疆的安定,康熙帝三次亲自带兵征讨噶尔丹。
1690年,康熙帝带领清军和准噶尔部在萨里克河边的乌兰布通峰展开大战,攻破了噶尔丹用骆驼组成的防御阵地“驼城”,取得了胜利,这场战役被称为“乌兰布通之战”。
1695年,噶尔丹卷土重来,带领三万骑兵攻打喀尔喀蒙古,沿着克鲁伦河向东进军,一直打到巴颜乌兰。同年十一月,康熙帝决定再次亲征噶尔丹,打算彻底解决漠西蒙古的隐患。
1696年,康熙帝派出十万大军,分东、西、中三路出击。东路军由黑龙江将军萨布素带领,从兴安岭出发,沿着克鲁伦河西进;西路军由抚远大将军费扬古、振武将军孙思克带领,分别从归化、宁夏等地出兵,沿着翁金河北上;中路军由康熙帝亲自带领,从独石口出发,经过克鲁伦河上游北上。在康熙帝的周密安排下,噶尔丹陷入腹背受敌的困境,全军溃败,只带着几十名骑兵逃走了,这场战役就是“昭莫多之战”。
1697年,噶尔丹还是不肯投降,继续抵抗,但这时候他已经众叛亲离,身边的亲信甚至愿意给清军当向导。走投无路的噶尔丹最后服毒自杀了。喀尔喀蒙古重新统一到清朝旗下,准噶尔汗国也因此大伤元气。
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台湾、赶走沙俄、三次征讨噶尔丹,这四件事是康熙帝的主要功绩。之后,清朝的外部威胁基本消除,但康熙帝也慢慢对处理朝政感到厌倦,官场风气越来越差,朝廷内部问题不断,各种矛盾越来越多。可康熙帝这时候既没心思也没精力去解决这些社会问题,只能听之任之。
1708年到1712年,康熙帝两次立又两次废太子胤礽,这一事件引发了“九子夺嫡”。参与争夺皇位的有大阿哥胤禔、二阿哥胤礽、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禵,这九个人又分成了五个派别:以大阿哥胤禔为首的大爷党、以二阿哥胤礽为首的太子党、以三阿哥胤祉为首的三爷党、以四阿哥胤禛为首的四爷党、以八阿哥胤禩为首的八爷党。最后,四爷党赢了,性格冷峻的胤禛成功当上了皇帝。
1722年,康熙帝去世,享年68岁,一共在位61年。他的儿子胤禛继承皇位,也就是清世宗雍正帝。
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雍正帝,1723年-1735年在位)
雍正帝继位后,吸取了“九子夺嫡”的教训,实行了秘密立储制度。他把写有继承人名字的密诏准备了两份,一份放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后面,另一份自己随身携带,不再公开册立皇太子。所以,康熙帝的太子胤礽也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经过公开册立的皇太子。
1723年,雍正帝开始推行“摊丁入亩”制度,废除了已经实行两千多年的人头税,把按人头征收的丁银统一纳入田赋里征收。这个制度减轻了没有土地或者土地很少的农民的负担,缓解了社会矛盾,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积极作用。同年,青海和硕特部首领罗卜藏丹津在噶尔丹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的支持下,起兵反抗清朝。雍正帝派年羹尧和岳钟琪带兵去讨伐,最后取得了胜利,把青海完全纳入了中国的版图。
1724年,雍正帝平定青海叛乱后,政权更加稳固,随后就开始收拾八爷党,经常找理由指责廉亲王胤禩。
1726年,雍正帝把廉亲王胤禩和贝子胤禟的爵位革掉,还把他们关了起来,把胤禩改名叫“阿其那”(满语里“狗”的意思),胤禟改名叫“塞思黑”(满语里“猪”的意思)。同年,胤禩和胤禟都在监狱里死了,民间有传言说他们是被雍正帝毒死的。
1727年,清朝和沙俄签订了《恰克图条约》,确定了两国中段的边界。
1729年,雍正帝派兵征讨西北的准噶尔部,任命岳钟琪为宁远大将军,从西路出兵;傅尔丹为靖边大将军,从北路出兵。为了处理西北的军务,雍正帝还设立了军机处,军机大臣从大学士、尚书、侍郎以及皇亲贵族里挑选任命。在那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军机处都是清朝的行政核心,军机大臣实际上承担着宰相的职责。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中国封建皇权专制达到了顶峰。
1731年,清军在和通淖尔之战中被准噶尔部打败,消息传到京城,清廷上下都很震惊。
1734年,清朝和准噶尔部进行和谈,双方约定以阿尔泰山为界,西北地区暂时实现了和平。
1735年,雍正帝去世,享年57岁,一共在位13年。他的儿子爱新觉罗·弘历继承皇位,也就是清高宗乾隆帝。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乾隆帝,1736年-1795年在位,1795年-1799年为太上皇)
乾隆帝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掌握权力时间最长的皇帝,如果他没有提前退位,也会成为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清朝在他的统治下达到了鼎盛时期,他引以为傲的“十全武功”,让清朝的疆域扩大到了1300万平方公里。
这“十全武功”具体是:1747年到1749年平定大小金川的战争、1755年平定准噶尔达瓦齐部的战争、1755年到1757年平定准噶尔阿穆尔撒纳的战争、1758年平定南疆大小和卓的战争、1762年到1769年的清缅战争、1771年到1776年再次平定大小金川的战争、1786年到1788年平定台湾林爽文的战争、1788年到1789年的清越战争、1790年到1792年两次平定廓尔喀的战争。
虽然这“十全武功”里有一些吹嘘和凑数的成分,但总的来说,这些军事行动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为中国现在的版图奠定了基础,还是有一定实际意义的。
不过,随着国家统一、社会长期安定,乾隆帝开始贪图享乐,喜欢讲排场、摆阔气,在位中后期六次下江南,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劳民伤财。与此同时,官场风气也越来越坏,官僚、地主、富商大量兼并土地,社会矛盾不断加剧,老百姓的不满和反抗情绪越来越强烈,清朝开始从鼎盛走向衰落。
1793年,英国政府派马戛尔尼使团来中国,想通过和清朝谈判打开中国市场,这是中英两国官方第一次正式接触。但这次接触很不愉快,清廷要求马戛尔尼向乾隆帝行三跪九叩的大礼,可马戛尔尼只愿意行英国的脱帽鞠躬礼。
最后双方采取了折中办法,马戛尔尼单膝跪地向乾隆帝行礼,但英国想达成的通商等目标一个都没实现。乾隆帝以“天朝物产丰富,什么都不缺”为理由,拒绝了英国的通商请求,双方的外交谈判以失败告终。
1795年,湖南、贵州地区的苗民发动起义,很快就席卷了贵州、湖南、四川等广大地区,清廷采用镇压和分化相结合的办法平定了叛乱。同年九月,乾隆帝公布了立储的密诏,立皇十五子颙琰为皇太子,还宣布第二年就把皇位禅让给颙琰。
1796年,乾隆帝正式把皇位禅让给十五子颙琰,也就是清仁宗嘉庆帝。不过乾隆帝虽然退了位,却依然以太上皇的身份掌管朝政,“嘉庆”年号只在朝廷对外事务中使用,皇宫里面还是继续用“乾隆”年号。同年,白莲教起义爆发,起义军很快就蔓延到了四川、陕西、湖北、河南、甘肃五个省份。
1797年,湖南、贵州的苗民起义被清军镇压下去了。
1799年,乾隆帝去世,享年88岁。他一共当了60年皇帝、3年太上皇,实际掌权63年。嘉庆帝亲政后,第一件事就是处理和珅,不仅赐死了和珅,还抄了他的家,抄出来的财产相当于清朝15年的财政收入。可惜这笔钱并不经花,当时白莲教起义正打得激烈,清朝需要花大量军费去平定叛乱,不到一年就把和珅家里的现银花光了,剩下的只有古玩、玉器、书画、土地这些没法快速换成钱的东西。
清仁宗爱新觉罗·颙琰(嘉庆帝,1796年-1820年在位)
1804年,白莲教起义终于被镇压下去,但这场起义暴露了清朝社会内部深层次的矛盾和阶级斗争,也意味着清朝开始走上了无法逆转的衰落之路。
1805年,嘉庆帝下令查禁西洋人印刷书籍和传播宗教。
1810年,嘉庆帝下诏书说吸食鸦片对身体有害,命令各省督抚彻底断绝鸦片的来源。
1811年,嘉庆帝严禁西洋人在清朝内地居住,还禁止老百姓接触天主教。
1813年,天理教起义爆发,两百名天理教徒在太监的接应下,攻入了紫禁城的东华门和西华门,直接打到了皇宫里面。不过这些教徒毕竟是乌合之众,最后被健锐营、火器营的一千多名精兵围攻打败了。
这件事给清政府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两百人就敢攻进皇宫,无疑是对皇权的公然挑衅。嘉庆帝痛定思痛,发布了《遇变罪己诏》,向上天和老百姓承认自己的过错。
1815年,广东省在澳门抓获了鸦片烟贩朱梅官等12人,两广总督蒋攸铦把案情上报给朝廷,还拟定了《查禁鸦片烟章程》,规定对鸦片吸食者要判处绞刑。
1816年,英国又派使者带领使团来中国,提出要和清朝建立外交关系、开辟通商口岸、割让浙江沿海岛屿等要求,被嘉庆帝直接拒绝了,清朝又一次错过了融入世界的机会。
1820年,嘉庆帝去世,享年60岁,一共在位24年。他的儿子爱新觉罗·旻宁继承皇位,也就是清宣宗道光帝。
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道光帝,1821年-1850年在位)
道光帝很清楚国家已经很衰败了,所以生活非常节俭,还对漕运和盐政进行改革,用海运代替河运,既解决了漕运的难题,又节省了开支。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不管道光帝多节俭,也挡不住下面官员花样百出的贪污手段,所以他的节俭并没有让国家富裕、百姓安康,反而把清朝推向了更深的困境。再加上英国一直通过走私鸦片赚取巨额利润,鸦片战争爆发前,清朝外流的白银竟然有六亿两之多,本来就紧张的财政状况变得更加艰难。
1838年,鸿胪寺卿黄爵滋给道光帝上了一道《严塞漏卮以培国本疏》,说明白银外流和百姓吸食鸦片的关系,提出要严格禁止鸦片。同年十二月,道光帝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派他去广东负责禁烟。
1839年,林则徐到广东后,派人明察暗访,强迫外国鸦片商人交出鸦片,同年六月在虎门海滩把没收来的鸦片当众销毁,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虎门销烟。
1840年,英国以林则徐虎门销烟为借口,派远征军侵略中国,清朝不肯屈服,双方爆发正面冲突,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了。这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这场战争打了两年,最后清军战败。
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清朝被迫和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条约主要内容包括:清朝把香港岛割让给英国;赔偿英国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海关关税要由中英双方共同商定。这个条约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和关税主权,让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传统的自然经济也开始瓦解。
1843年,清朝和英国就通商口岸的管理制度进行谈判,签订了《虎门条约》。主要内容有:确定了两国的海关税则;英国人在中国犯罪,清朝没有权力审判;给予英国片面最惠国待遇;英国舰队可以停靠在通商口岸。
1844年,美国看到英国和清朝签订了《南京条约》,也想趁机捞好处,就派使者来中国,要求清朝给予美国和英国一样的通商条件。清朝迫于压力,只能抱着“一视同仁”的想法,和美国签订了《望厦条约》,美国在通商、外交等方面,获得了和英国同等的权利,这是中美两国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中美签订《望厦条约》后没多久,法国也动了心思,同年八月十四日,法国公使带着八艘兵船到澳门炫耀武力。清朝没办法,只能派钦差大臣和法国公使谈判。法国公使研究了中英、中美签订的条约后,提出要按照英、美两国的先例签订条约,最后中法签订了《黄埔条约》。条约规定:允许法国人在五个通商口岸永久居住、自由贸易、停泊兵船;清朝要保护法国在中国的财产;清朝如果想改变关税税率,必须和法国商量;法国享有领事裁判权;给予法国片面最惠国待遇;允许法国在五个通商口岸建造教堂和坟地。
1847年,沙俄看到英国、法国、美国都在中国获得了不少特权,也想分一杯羹,就要求在新疆的塔尔巴哈台(现在的塔城)、伊犁和喀什噶尔(现在的喀什)“三处通商”,道光帝坚决拒绝了这个要求。
1850年,道光帝去世,享年58岁,一共在位30年。他的儿子爱新觉罗·奕詝继承皇位,也就是清文宗咸丰帝。
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咸丰帝,1851年-1861年在位)
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了。以洪秀全、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等人为首的农民军,从广西金田村率先起兵反抗清朝统治,之后一路势如破竹,先后攻占了汉阳、岳州、汉口、南京等南方重镇。
同年,沙俄趁机再次向清朝提出通商要求,咸丰帝担心“直接拒绝会引发事端”,只能和俄国谈判。不久后,两国签订了《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规定清朝允许俄国派领事管理通商事务;两国在伊犁、塔尔巴哈台两地通商,双方都不征收关税;俄国人在这两地犯罪,清朝没有审判权;俄国商人在这两地建立的贸易亭,不受清朝管辖。
1853年,太平天国把南京定为都城,改名天京。这时候清朝的八旗军和绿营军已经基本没有战斗力了,咸丰帝只能下令让各省在籍的官绅举办团练,组织地主武装。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和左宗棠的楚军,都属于地方团练,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1854年,上海爆发了小刀会起义,这让在华的外国商人感到了威胁。英、法、美三国领事没有和清朝商量,就直接对外宣布了《上海英法美租界租地章程》。
章程内容包括:取消英国独占居留地的规定;改变租地办法,外国侨民向清朝业主租地,不用再经过英国领事同意,直接向本国领事报告就行;中国人进入租界建造房屋,必须得到外国领事的批准;租界可以征收地税或者码头税。这个章程让清朝失去了租界内的行政、司法和税收权力。
1856年,太平天国发生了内乱。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都各自结成势力集团,争夺权力。最后杨秀清和韦昌辉被杀,石达开因为不满洪秀全的猜忌,负气出走,洪秀全最终掌握了大权,这就是历史上的“天京事变”。
这次事变让太平天国元气大伤,开始由盛转衰。同年,英法两国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在美俄两国的支持下,再次发动侵华战争,这就是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8年,沙俄趁着清朝忙着应对英法联军,以“从中调停”为借口,逼迫清朝沿着黑龙江、乌苏里江划分边界。即使清朝谈判代表奕山拿着《尼布楚条约》据理力争,但面对沙俄的军事威胁,也只能屈服,最后签订了《瑷珲条约》。条约规定:清朝把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割让给俄国;乌苏里江以东的领土由两国共同管理;允许俄国船只在黑龙江和乌苏里江航行。
同年,英法舰队攻陷天津大沽口,进犯天津,逼近北京。咸丰帝急忙派钦差大臣,分别和俄、美、英、法四国签订了《天津条约》。主要内容有:增设天津等11个城市为通商口岸;允许外国船只在长江各口岸往来;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旅游、通商、传教;赔偿英国400万两白银、法国200万两白银。
1859年,英、法、俄三国分别派驻华公使来中国换约。咸丰帝为了保证首都的安全,下令加强天津、大沽的防御,还阻止各国公使进京,让他们改去上海换约。英、法公使拒绝去上海,还故意挑起大沽口冲突,结果被清军打败。丢了面子的英法两国,随即开始准备新的侵略行动。
1860年,英法两国再次组成侵华联军,大举入侵,很快就攻陷了大沽口,占领天津,向北京进军。咸丰帝见状,急忙以“木兰秋狝”(去木兰围场打猎)的名义逃到热河,留下恭亲王奕訢在北京负责议和。最后清朝分别和英国、法国、俄国签订了《北京条约》,这个条约是《天津条约》的继续和扩大,主要内容包括:清朝赔偿英法两国的军费,各自增加到800万两白银;把九龙半岛割让给英国;清朝把《瑷珲条约》中规定的中俄共管的乌苏里江以东的土地,彻底割让给俄国。
1861年,咸丰帝在热河去世,享年30岁,一共在位11年。他的儿子爱新觉罗·载淳继承皇位,也就是清穆宗同治帝,由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八位顾命大臣辅佐朝政。同年,慈禧太后联合恭亲王奕訢发动政变,处死了肃顺,命令载垣、端华自杀,其余五位顾命大臣全部被罢免官职,这就是“辛酉政变”。
从这以后,清朝实行两宫太后(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垂帘听政、议政王奕訢辅政的制度。与此同时,以奕訢、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的洋务派,为了实现“自强”“求富”的目标,开展了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的自救运动,这就是“洋务运动”。
清穆宗爱新觉罗·载淳(同治帝,1862年-1874年在位)
1864年,湘军攻入天京,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同年,清廷派代表和俄国就划分两国西部边界进行谈判,签订了《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1865年,阿古柏带领军队入侵新疆。
1871年,沙俄出兵强行占领了新疆的伊犁地区。
1874年,日本在美国的支持下,派三千名士兵侵犯台湾。不久后,清政府和日本签订了《北京专约》,清朝承认日本出兵是“保民义举”,赔偿日本50万两白银,以此换取日军撤出台湾。之后日本故意曲解《北京专约》,说清朝承认日本的“保民义举”,就是承认琉球人是日本属民,琉球就是日本的领土。清政府则解释说,条约中的“民”指的是1873年漂流到台湾的日本小田县百姓,不包括1871年漂流到台湾的琉球百姓,日本对此并不认可。
1874年,同治帝去世,享年19岁,一共在位13年。他没有子嗣,咸丰帝一脉也从此断绝。很快清廷高层就皇位继承人的问题召开会议,参加会议的主要有惇亲王奕誴、恭亲王奕訢、醇亲王奕譞以及奕劻、景寿等御前大臣。会上有人提到溥侃、溥伦两位人选,但这两人和同治帝的共同祖先要追溯到乾隆帝,和皇室正统的血缘关系太远,属于远支宗室,所以遭到惇亲王奕誴的反对。慈禧太后趁机说“溥字辈没有适合继位的人”,最后经过众人讨论,决定把醇亲王奕譞四岁的儿子爱新觉罗·载湉过继给咸丰帝,让他继承皇位,也就是清德宗光绪帝。因为新皇帝还是“载”字辈,所以依然由慈安、慈禧两宫太后垂帘听政。
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光绪帝,1875年-1908年在位)
1875年,清廷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全权负责督办新疆军务。
1876年,左宗棠带领军队进入新疆,接连收复古牧地、乌鲁木齐、玛纳斯等地。1877年,他又率军南下,接连攻克达坂、托克逊、吐鲁番三城,南疆的门户被打开。到1878年1月,清军收复和田,取得了收复新疆之战的胜利,至此除伊犁外,新疆大部分地区都被收回。
1879年,日本强行占领琉球群岛,把它改名为“冲绳”,中国从此失去了对琉球群岛的主权。
1881年,慈安太后去世,清朝的政权完全落到了慈禧太后手里。同年,清廷派使者到沙俄谈判,签订了《伊犁条约》,用塔城东北和伊犁、喀什噶尔以西约7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换回了伊犁九城及特克斯河流域附近的领土,新疆终于全部光复。
1883年,清朝和法国因为越南的主权问题爆发战争,这场战争持续了一年半,史称“中法战争”。战争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的战场在越南北部,第二阶段的战场扩大到了中国东南沿海。战争过程中,法国虽然多次占据上风,却没能取得战略性的胜利,反而清军在镇南关一战中,给法国造成了巨大伤亡,法军统帅尼格里受重伤,法国内阁也因此垮台。
可最后两国签订的《中法新约》,却让法军“不胜而胜”,清军“不败而败”。条约规定清朝承认法国对法属印度支那诸殖民地的宗主权,相当于承认了法国对越南的保护权,清朝的西南门户从此被打开。
1887年,清政府派代表到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就澳门协同中方查缉走私的问题进行谈判。中方同意葡萄牙可以继续在澳门驻留、管理澳门,两国签订了《中葡和好通商条约》。这是葡萄牙实际占领澳门三百年来,中国政府对澳门地位做出规定的第一个条约,严重损害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和国家尊严。
1888年,清朝成立了中国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北洋水师。北洋水师有25艘主要军舰、50艘辅助军舰、30艘运输船,全军上下有4000多人,建立初期在亚洲排名第一、世界排名第九。
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军被打得毫无还手之力,只能向宗主国清朝求援。日本也趁机出兵朝鲜,企图挑起和中国的战争。同年七月,丰岛海战爆发,甲午战争正式开始。这场战争持续了九个月,清朝的海军和陆军都战败了,北洋水师也全军覆没。
1895年,清朝和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主要内容包括:清朝把辽东半岛、台湾岛、澎湖列岛及其附属岛屿割让给日本;赔偿日本两亿两白银;增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中国投资办厂。后来在俄国、法国和德国的干预下,日本把辽东半岛还给了清朝,但又额外索要了三千万两白银的赎金。同年,孙中山领导兴中会发动了广州起义,可惜因为有人泄密,起义还没发动就失败了。
1896年,沙俄趁着清朝在甲午战争中战败,以“共同防御日本”为借口,诱导并胁迫清政府签订了《中俄密约》。条约规定:如果日本侵占俄国远东地区,或者清朝以及朝鲜的土地,两国应该互相援助;清朝允许俄国在黑龙江和吉林等地修建铁路,方便俄国运输部队,而且不管是战时还是平时,俄国都可以利用这条铁路运送军需品。这个条约让沙俄获得了从西伯利亚铁路穿过中国领土直达海参崴的特权,进一步威胁到了中国东北地区的安全。
1898年,清朝被迫和德国签订了《中德胶澳租界条约》,把青岛租给德国,租期99年。之后沙俄和英国也效仿德国,分别和清朝签订了《中俄旅大租地条约》和《展拓香港界址专条》,沙俄租得旅顺、大连,租期99年;英国租得九龙半岛、新界,租期也为99年。
同年,光绪帝重用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进行政治改革,这就是“戊戌变法”。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但因为改革触动了守旧派的利益,仅仅进行了一百天就被慈禧太后叫停,光绪帝也从此被软禁起来。
1899年,清朝和法国签订了《广州湾租界条约》,把广州湾租给法国,租期99年。同年,义和团运动爆发,起初义和团以“反清复明”为口号,遭到清朝的镇压,后来转而以“扶清灭洋”为口号,反抗西方列强,清廷对义和团的态度也变成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1900年,义和团运动激怒了各国驻华公使,他们纷纷给慈禧太后和光绪帝发出照会,提出要让慈禧太后把权力归还给光绪帝。这让嗜权如命的慈禧太后非常愤怒,她强硬地发布了《对万国宣战诏书》,一口气向英国、美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沙俄、西班牙、比利时、荷兰、奥匈帝国共十一个国家同时宣战。随后,英国、美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沙俄、奥匈帝国组成八国联军,发动了侵华战争。
可当慈禧太后的宣战诏书下达到各地时,两广总督李鸿章说“这是错误的命令,广东不服从”,湖广总督张之洞说“我坐拥东南地区,绝不会服从这个命令”。一时间,东南各省的督抚都声称这是假命令,拒绝执行。最后,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李鸿章、闽浙总督许应骙、四川总督奎俊、铁路大臣盛宣怀、山东巡抚袁世凯,还和各参战国达成协议:不与列强宣战,只保护各自管辖地区的利益,这就是历史上的“东南互保”。
没有了东南各省的支持,慈禧太后根本无力阻止八国联军进军。联军很快就攻入了北京,慈禧太后慌忙带着光绪帝逃往西安,留下烂摊子让李鸿章负责,让他全权处理和八国联军议和的事务。
1901年,李鸿章代表清廷,和英国、美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沙俄、西班牙、比利时、荷兰、奥匈帝国签订了《辛丑条约》。主要内容包括:清朝赔偿各国4.5亿两白银;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在使馆界内驻军;拆毁天津大沽口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清政府保证严禁老百姓参加反帝运动。
1905年,日本打赢了日俄战争,清廷对此非常震惊,没想到日本这么小的国家竟然能打败庞大的沙俄,于是认为“不是小国能战胜大国,而是君主立宪制度能战胜君主专制制度”。随后清廷派载泽、端方等五大臣出使西洋各国考察,打算效仿欧洲和日本的改革,推行新政。
1908年,光绪帝被人毒杀,享年37岁,一共在位33年。慈禧太后下令让醇亲王载沣的儿子爱新觉罗·溥仪过继给同治帝载淳,同时兼祧光绪帝,让他继承皇位,也就是宣统帝,由溥仪的父亲载沣担任摄政王,辅佐朝政。安排好这一切后,慈禧太后也在第二天去世了,享年73岁。
清宣统帝爱新觉罗·溥仪(1909年-1912年在位)
1911年,清朝裁撤了军机处,成立了责任内阁,任命庆亲王奕劻为总理大臣,那桐、徐世昌为协理大臣,梁敦彦为外务大臣,肃亲王善耆为民政大臣,镇国公载泽为度支大臣,唐景崇为学务大臣,荫昌为陆军大臣,贝勒载洵为海军大臣,廕昌为司法大臣,贝子溥伦为农工商大臣,盛宣怀为邮传大臣,宗室寿耆为理藩大臣。在13位内阁成员中,只有4个是汉族大臣,剩下的9个满族大臣里,还有6个是皇族宗室,所以这个内阁被当时的人称为“皇族内阁”。
地方军阀、官员和立宪派对此普遍不满,以“不符合君主立宪国家的惯例”为理由,要求重新组建内阁,可清廷断然拒绝了这个要求。这标志着立宪运动彻底破产,人们终于明白,清政府不过是打着立宪的幌子,实则想要集中权力,因此很多立宪派转而支持革命派,革命党的实力大大增强。
同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在武昌发动起义,辛亥革命开始了。随后南方各省纷纷宣布独立,清朝的统治摇摇欲坠。隆裕太后没办法,只能请袁世凯重新出山,任命他为内阁总理大臣,让他组建新内阁,试图挽救清朝的统治。袁世凯却两面通吃,一边用武力镇压革命军,向清廷显示自己的实力;一边又暗中和革命党人谈判,形成了南北议和的局面。
1912年1月1日,革命党人在南京建立了临时政府,推举孙中山担任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2月12日,袁世凯逼迫隆裕太后颁布《清帝退位诏书》,立国276年的清朝正式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