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家都在看福建舰那个快10分钟的视频,新华社放出来的,没加背景音乐,全是现场的声音,听着就带劲。
这个视频把福建舰电磁弹射的过程完完整整地展示了出来,里面藏着不少门道,足够我们看清楚海军电磁弹射系统到底是个什么水平。
有人说福建舰刚到南海没几天,不可能搞这么复杂的测试。
你看舰上的人穿的衣服,就知道这应该是之前的海试画面了。
海试嘛,就是要把问题都找出来。
按理说,新航母配新弹射器,应该先用成熟的飞机来试,比如歼-15T,这样能更好地检验弹射器本身。
但视频里反而是看着最笨重,风险最大的空警-600出镜最多。
这就有点意思了,说明我们对电磁弹射这套系统心里有底,而且,对固定翼预警机的需求,那真是等不及了,愿意冒点风险也要让它尽快上舰。
当然,干活最多的还是歼-15T,弹射次数最多,这很正常。
视频里有两次连续弹射歼-15T的画面,一次看着很轻松就飞出去了,另一次就感觉有点沉。
这不是弹射器出了问题,而是在测试不同起飞重量下的弹射效果。
说白了,就是通过调整飞机肚子里的油量来模拟轻载和重载。
相比之下,歼-35和空警-600飞出去的姿态就显得游刃有余,说明它们大部分时候都是轻载起飞,毕竟安全第一。
总的来说,海军还是把主要的测试任务,特别是风险大的重载弹射,交给了歼-15T,而歼-35和空警-600主要是上来体验一下,熟悉熟悉流程。
绿马甲手里的数字牌
视频里有个细节,空警-600准备弹射的时候,一个穿着“绿马甲”的工作人员,在飞机头旁边贴了个数字,然后还特意把这个数字牌给旁边的“黄马甲”看了一下。
这个小动作,看着不起眼,但特别关键,这就是在确认飞机的起飞重量。
整个流程是这样的,“绿马甲”先跟飞行员确认好数字,如果数字不对,飞行员会用一套专门的手势提醒他修改。
确认无误后,“绿马甲”再把这个数字展示给“黄马甲”。
“黄马甲”就要根据这个重量,再结合当时的甲板风速,飞机型号,有没有挂武器,还有温度这些因素,计算出一个电磁弹射系统需要设定的参数值。
这个值还得两个人双重复核,确保万无一失,才能最终输入到系统里。
一个小小的数字,关系到一架飞机和飞行员的安全,马虎不得。
飞行员无处安放的双手
弹射的时候,飞行员的手放在哪?
视频里有个镜头,歼-35弹射的一瞬间,飞行员的双手是明显往下放的。
这就是个专门的设计,为了防止误触。
因为飞机在弹射出去但还没完全离开甲板那短短的一两秒里,状态非常敏感,飞行员稍微动一下操纵杆都可能出大事。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驾驶舱里就特意设计了两个“把手”,让飞行员在弹射时可以把手放在那里,这样就不会误碰到其他设备。
大概在四年前,大家就是通过一架歼-15上出现了类似的“把手”,才确认海军正在研发弹射型舰载机。
因为滑跃起飞的时候,飞行员需要全程操作飞机,根本用不上这个东西。
不过有意思的是,现在视频里看到的“把手”位置,和最早曝光的那个不太一样,往下挪了一点。
看来我们虽然借鉴了美国海军的经验,但并不是完全照抄,而是根据自己的使用习惯和需求做了调整。
降落是个技术活
航母降落是另一道坎,难度一点不比弹射起飞小。
甲板上有四根绳子,叫阻拦索,从舰尾往里数,分别是一号索,二号索,三号索和四号索。
理论上,挂住最外面的一号索,减速效果最好,因为四根索能同时帮你刹车。
但实际上,挂一号索的风险非常大,一般不推荐。
飞行员能稳稳地挂住二号索,就算优秀水平了。
挂住三号索算及格。
要是挂到最里面的四号索,那就得准备复飞了。
因为降落的时候,为了防止没挂住索直接掉海里,飞行员需要加大油门,做好随时复飞的准备。
只要有两根以上的阻拦索拉住了飞机,就算发动机还在使劲,也绝对飞不起来。
视频里降落的次数不多,但挂上二号索的比例挺高。
这说明飞行员的技术很扎实,辽宁舰和山东舰没白练,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总的来看,这个视频给人的感觉就是,我们的电磁弹射系统已经很成熟了。
从人员的操作到整个制度流程,都比较完善,进度比很多人想的要快。
我们学了美国海军的一些经验,但没有照搬,而是根据自己的情况做了很多调整。
接下来就是不断地练,把这套系统磨合成真正的战斗力。
这个过程肯定很辛苦,但一想到未来的航母编队,就觉得一切都值了。
备注:图片内容等信息来源网络,有任何问题联系在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