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缝纫机到芯片、从小码头到国际金融中心台港两地如何跑出“经济加速度”?

有人把台湾和香港的故事比作两辆不同型号的跑车,同一步,却各自加速,最后都冲上了世界舞台。今天就用轻松的方式,聊聊这两地是怎么跑赢时间的。

先说台湾的“发动机”怎么点燃的。

战后台湾还是个以农业为主的地方。靠着土地改革和农业技术的提升,积累第一桶金。

到了60年代,台湾开始把目光放到海外市场,发展出口导向的加工工业。纺织、电子成为家产业,沿海的加工区像接力棒一样,把订单源源不断地接过来。

70到80年代,台湾不满足于只做代工,开始大手笔建设基础设施,修高速、建港口、造钢厂。这段时间也为半导体、资讯产业埋下伏笔。新竹科学园区就像一个孵化器,出现了后来风靡全球的台积电等科技公司。

到90年代,台湾的产业重心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手机、半导体、通讯设备成了新的名片。1988年人均收入增长到数千美元,进入更高增值链条不再是梦。

再看香港的“另一条路”。

香港靠的是地理位置和港口优势。战后大量内地资本与人才流入,轻工业先步,纺织、塑胶、电子都跑得快。更重要的是,香港把自己打造成贸易和口的中站,世界的货物常常在这里换手。

70年代以后,香港接了很多国际产业移,制造业兴旺。不过到了80年代,随着中国内地开始开放,很多工厂北移,香港的版图开始往服务业靠拢。金融、航运、贸易、地产成了主角,港币、股票市场与国际资本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到2000年代,香港的人均产出跃升到更高水平,2020年代依旧保持国际金融枢纽地位。

两地为什么都能“腾飞”?

有几件事很关键

- 面向外部市场,积极参与全球分工,接订单也学管理。

- 抓住国际产业移的机会,及时接制造业或高端服务。

- 重视人才教育,培养能把代工做成品牌、把技术做成产业的人。

- 政府或政策机制了催化作用台湾搞工业园区、补短板;香港则保持开放的市场与优良的港口、金融制度。

- 地理优势不是万能,但很管用台湾接近亚洲供应链,香港天然是海上门口。

台湾靠技术升级把代工成高附加值产业,香港靠贸易与金融把位置优势最大化。两条路不同,目标相同——把机会变成生产力。

生活化一点的想象如果把经济比作做饭,台湾是把家常菜一步步练成米其林,香港是把餐厅位置摆在最繁华的街口,把菜卖给更多的食客。各有绝活,最终都吃得不错。

你更看好哪种发展路径?来评论区说说你的想法吧~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