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如今实力几何?英国自称全球仅有三国能超越

1920年,英国的领土上有句口号:“太阳从不在我们的帝国落下。”时过境迁,如今世界头牌已换到了大洋彼岸的美国手里。更神奇的是,这场权力交接既没惊天动地的大战,也没闹出流血冲突,反倒像两位老牌绅士交换座位那样平静而默契。不过这个“和平”到底是不是真的平静无波?今天我们就一起扒拉扒拉,英国曾经有多辉煌,如今还剩下点啥,以及这场英美大交班背后藏着多少“幺蛾子”。关键时刻,这场风云变幻会对中国、对世界带来哪些翻天覆地的影响?走,细细捋一捋。

一个是搞了两三百年殖民的大英帝国,靠着蒸汽机和远洋战舰横扫全球,人人叫它“日不落”;另一个是靠经济爆发和科技进步起飞的美国,暗戳戳地成了世界老板。一个“师出有名”,一个“野蛮生长”。但看看现实:没打世界大战时英国有钱有人,美国不过是个新丁;等打完仗再美金涌现、工厂轰鸣,英国反而成了欠债户,还求着老美借钱。到底是“王位”自愿交出,还是被美国“刷成绩”刷出第一?表面和气,暗地是不是刀片都在袖子里藏着?往下看别急着下。

19世纪,英国横扫全球,印度、加拿大、澳大利亚都在它脚下,膝盖都快跪麻了。中国人也忘不了被药片和船炮轰开的国门。英国制造的布匹、机器和信贷像下饺子一样倾泻全球,伦敦成了世界的钱袋子。到了20世纪,英国刚想安稳享福,德国和美国这俩家伙不甘落后:德国画饼要称雄,结果被打残了两次;美国则像刚打了鸡血,一直涨工资,工厂越造越大。老百姓怎么看?有人觉得英国日子一去不复返,想移民美国追梦;有人死守“英联邦情结”,非要认老大。殖民地纷纷独立后,英国也没法再管别人裤腰带了,有人感叹,“帝国生病,地球都感冒”,现在呢?英国感冒,地球还会怕吗?

二战结束时,英国本以为凭“老资格”还能唬住场子。表面上,英美“特殊关系”唱得正起劲,两国首脑勾肩搭背,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头衔也留给了英国一把。可账本一打开,英国的债务像山一样压在头上,经济衰退、工厂罢工不断,好几代英国人还记得“配给制”生活。有人嘲笑英国成了美国的“小弟”,嘴上不肯认,但动不动就向老美要贷款、借物资。反对的人就不服气了:难道英国真的啥都剩不下,非得跟在别人屁股后面?有人怀念过去,也有人认清现实。风平浪静的表面,水下的暗流越来越多,英国国内如何自处、自强成了大难题。

进入21世纪,英国还真能整出几招逆转牌。脱欧闹得沸沸扬扬,说白了就是想“重拾自我”。金融城依然是国际大钱仓,伦敦的房价照样让外地土豪眼红。英国连航母都上新了,核威慑一点没放松,还拉一帮小伙伴(澳大利亚、日本、印太诸国)联合演练。曾经的殖民地印度,现在成了全球第五大经济体,反过来和英国谈合作谈条件。当初英国打下的“软实力基础”——语言、法律、学术、媒体,至今在全球纵横。那点老底子,虽说越抖越薄,可架不住家底就是厚。更有意思的是,脱欧让英国更像“单飞歌手”,不是“欧洲合唱团”里领一票的小伙伴。这种大开大合的操作,让人一时搞不清英国到底厉害在哪儿,还是命中注定要“退居二线”?

英国虽有短暂亮点,整体趋势还是收缩的。制造业“瘦身”太狠,原来的造船、钢铁、矿业早不见当年影子,新兴产业虽优质却养不起那么多工人。金融服务火是火,可一旦全球动荡,谁也不是保险箱。2024年一季度经济刚有点回温,后脚就是通胀、薪资不涨带来的生活压力。“脱欧”也让英国陷入身份尴尬:不属于欧盟,新的贸易关系又难谈妥。从苏格兰独立公投到移民难题,内部矛盾不断冒头。表面上有了喘息机会,背后却磨刀霍霍地埋着更多难题。说好要跟好美国,经济上又不得不和中国等亚洲大国合作——一边向东看市场,一边又要和老美扯袖子,左右为难。看起来风光,其实走在钢丝绳上,稍有闪失就可能脚底打滑。

说起来英国,也就剩点家底——核威慑、金融业、伦敦城的江湖地位,外加几个英联邦老伙计还认它当“老大”。有些人就爱吹嘘英国“软实力”,仿佛会说英语、用英美法律,还能灌迷魂汤全世界就对它感恩戴德。可你再怎么打“绅士牌”,人家美国的肌肉、美元和兵力才真有说服力。想当初英国是靠“硬拳头”征服世界,后来才玩起“软恶霸”,现在连拳头都瘦了,靠说服力还真能撑多久?想扩大军费、想搞新航母,财政口袋却有点瘪。夸它外交水平高,不过是太精于算计,碰上中国、印度这些当年“学生”,人家也不吃这套。要真照反方说的,英国的地位全靠祖上积德和惯性,难怪有人嘲讽是“地球村副班长,管天管地,管不了自家后院草坪”。表面光鲜,内里其实问题一大堆,真有这么万能?咱还得打个问号。

你觉得今天的英国,真的还能当上那个世界的老大吗?有人说英国“老骥伏枥”,只要底子还在,影响力就会一直有;也有人认为英国早就是“宫廷贵妇”,光剩下华服和牌坊,关键时刻啥也撑不住。你怎么看?是该佩服它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还是要吐槽它明明已是“小透明”还天天自恋?欢迎留言,谈谈你心目中英国的“真正分量”到底有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