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前言·】——》
建国以来历史决议为什么要回顾建国前的历史?陈云说:“只有这样才能公正地令人信服地评价毛泽东!”
《——【·正文·】——》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央根据形势需要,觉得非常有必要制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其目的是总结历史经验,正确评价毛泽东主席,帮助全国人民正确认识建国以来党走过的道路。
1979年10月,中央指定胡乔木为组长,领导邓力群等20多人起草《决议》。经过半年的努力,起草小组拿出了提纲初稿。但这个初稿写得太细,概括不够,论证不足,而且在一些观点上过于照顾各种不同意见。
1980年3月19日,邓小平在看过提纲初稿后,约谈相关同志,直言:“我看了起草小组的提纲,感到铺得太宽了。要避免叙述性的写法,写得集中一些。对重要的问题要加以论断,论断性的语言要多些。对历史问题,还要粗一点,对有些错误意见,要硬着头皮顶住。”
在这次谈话中,邓小平还特别强调的是,起草《决议》总的要求、总的原则、总的指导思想有三条:
一是要确立毛泽东主席的历史地位,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二是要对建国三十年来历史上的大事,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包括一些同志的功过是非,要做出公正的评价;三是通过这个决议,对过去的事情做个基本的总结。
这三条中最本根、最关键、最重要的是第一条。
尔后,起草小组经过了长时间的、多轮的商讨、修改,并在邓小平的多次指导下,《决议》逐渐成形,并于1981年3月提交政治局,征求了经验丰富、熟悉党史的老同志们的意见后,再次进行修改。
1981年5月,起草小组将《决议》修改稿提交到由75人参加的政治局扩大会议。参会的同志利用十个半天的时间,进行了反复讨论。6月13日,把集中了讨论意见的修改稿提交政治局扩大会议原则通过。
当年曾负责起草《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胡乔木,此次在新《决议》中再次肩负重任,立了大功。他不顾年老体衰,抱着对党对人民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在《决议》上倾注了大量心血。每次修改的设计方案都是由他提出来的。稿子拿去讨论之前他都要认真地修改一遍。《决议》的不少段落,从头到尾都是他亲自动笔写的。
在《决议》形成的过程中,胡乔木由于老了过度几次病倒,一度住院,在住院中仍关心《决议》的修改和写作。邓小平曾动情地说:“写这个《决议》的确不容易,乔木同志确实是煞费苦心。”
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召开,并于27日一致通过了《决议》。
叶剑英元帅因病未能参加全会讨论,特向中央告假。他在致全会的信中,盛赞《决议》之重要。他说:
“《决议》中确立毛泽东同志及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这对于党的千秋大业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但是,当这份《决议》发表后,很多人都对第一部分的内容产生了疑惑,洋洋洒洒五千字,竟然是“建国以前二十八年历史的回顾”,可在最初几次《决议》稿子中并没有这部分。是怎么加上去的呢?
建国后共32年,毛泽东在世是27年间,发生过给国家造成深重灾难的“大跃进”、“反右倾”、“文革”等运动。除了前7年,容易使人对建国后的毛泽东产生一些误解。而实际上,27年间的成绩和正确的东西也是占主动地位的。尽管如此,《决议》在没写“回顾”这部分的时候,这样写,那样改,总是显得调子低沉。
1981年3月,陈云在同邓力群谈话时说:
“《决议》要按照邓小平的意见,确立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要达到这个目的,使大家通过阅读《决议》很清楚地认识这个问题,就需要写上党成立以来60年中间毛泽东的贡献,毛泽东思想的贡献。因此,建议增加回顾以前28年历史的段落。”
3月24日,陈云又向邓小平谈了同样的看法,邓小平认为这个意见很好,让起草小组采纳,在《决议》稿中体现陈云的建议。
六中全会前的稿子,这部分是当作“前言”处理的,只有2000多字。全会讨论过后,普遍要求再增加点分量,结果字数增加了一倍多,并改成了“建国以前二十八年历史的回顾”这个题目。
有了“回顾”这一部分的内容,就可以全面地、公正地、令人信服地评价毛泽东的革命功绩,就可以使人们认识到:
如果没有毛泽东多次从危机中挽救中国革命,如果没有以他为首的党中央给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和人民军队指明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我们党和人民可能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时间。
再加上,毛泽东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贡献,同他在“文革”运动及其他以前的失误相比,就可以得出他的功绩远远大于过失的必然结论。
同时,通过回顾建国前28年的历史,还能够得出这样的结论:在党和人民的集体奋斗中产生的毛泽东思想是被历史公认的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国人民前进和胜利的旗帜,是党和人民的宝贵财富。不论在建国前,还是建国后的32年,还是今后,要把各项事业推向前进,夺取胜利,必须坚持并不断发展毛泽东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