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亚洲杯结束,网友骂周琦比19年世界杯还狠,原因完全是周琦自己作的,不打比赛却在解说点评自以为是

这次亚洲杯结束了,网友骂得都比19年世界杯还凶,真是让人哭笑不得。你说这背后原因是啥?别再扯那些“国家队精神”“爱国心”了,纯粹就是周琦自己作死制造的麻烦。不打比赛,自己倒好,上个咪咕解说,嘴里没少风刀霜剑,满嘴自以为是。你说这嘴脸,真是让人真想问一句,人家曾经的天赋号称“未来之星”,最后变成啥样?全靠自己折腾的。

咱们就说说当年的起起伏伏,周琦其实出身不错,天赋那是有的,起点也很高,本来可以走得更远。可惜走了个歪路,纵使后面成长了一些,关键点还卡着。国家队的舞台,除了身高,没啥亮点。看这两年,他的防守基本成了鸡肋,对比起西班牙锻炼出来的余嘉豪,或者那份入选了NBA的杨瀚森,差距就太明显了。尤其是年轻一代爆发的速度,让他这种“高牌”慢慢边缘化。网友们骂他,谁都心知肚明,不仅仅是嘴上说说那么简单。

更搞笑的是他这次在解说里来个“自我感觉良好”,活脱脱一个“假不主动,真不上心”的典型代表。你说他不打比赛,倒还可以理解,年轻人考虑多,但那嘴里沾沾自喜,啥“我还是那个我”“我来点评”,那操作,让我真想问一句,做人要不要点谦虚?这不就像一个退役的球员,蜜汁自信,生怕没人夸他似的。结果,网友们都看出来:你就是不懂篮球,还自我标榜,谁买账?大家都知道他在国家队的角色变成啥了,是全部的“鸡肋”二字形容。

最让人觉得好笑的是,早年那个被寄予厚望、被捧到天上的周琦,现在都变成了“可有可无”。还有王哲林、胡金秋他们,场上的效率远超他,且不说跟战术体系贴得多紧润色。曾经打球那会儿,周琦能封个死守、抢个关键篮板,倒也还像点样子。现在呢,不光迷失了自己在球场上的价值,连解说都成了“自以为是”的代表。这叫什么?“嘴硬心慌”。网友们骂得凶,是早晚的事,因为“可有可无”的角色,谁也看不顺眼。

再回头看看那一届亚洲杯,胡金秋的表现多抢眼啊,场上拼抢、快攻、篮板,效率上去了,反倒让人觉得,曾经的“内线之光”逐渐被新人接班。而且国家队没有了周琦,照样打得虎虎生威。你要说,真有人会觉得像他那样作为,还是个“硬角色”?看看队伍的变化,似乎人们都“看得懂”现代篮球的节奏,不再是拼身高,拼技术和智慧。年轻人一批接一批冲出来,像郇斯楠、西班牙留学的余嘉豪,还有那位被特别培养的杨瀚森,都在证明:内线的未来早就不是一个人能扛了。

再说到那“中锋”位置,谁还记得周琦的“典范”年代?他成长途中出了点问题,曾经的控场能力渐渐没了,身高虽然在,可球场上的“灵魂”早跑了。就算他有多少个盖帽,也盖不回场上的效率。就像NBA火箭队老板说的,除了个子高,啥都不剩,也就只是个“长得漂亮”的花瓶罢了。国家队的战术也有明显的变化,胡金秋如此自如地扛起了“禁区大旗”,对比之下,周琦那场比赛看着就好像“笨拙”。不禁思考,是不是这个“时代的篮球”已经变了,或者说,他自己还没跟上潮流。

有人说,他的个子高,心眼多,俱乐部还能挣大钱,挺得挺大。可在国家队的位置,早就交代了——你在场上的价值,越来越像个点缀。“鸡肋”两个字,就足够形容了。说直白点,周琦在男篮里的角色,几乎就是“过去式”、在历史档案里悬挂的一页。你看他打热身赛、观察他的湖人试训、多说一句,他的未来确实令人怀疑。

对于他在此次亚洲杯的表现,尤其是在决赛里,场上那种半死不活的状态,真让人郁闷。球队领先的时候最担心他,最后一场只差一分的遗憾,一方面是队友的努力,另一方面其实也能看到,像他这种“给人添麻烦”的状态,真的让人唏嘘。场边那些操作、那些退场的表情,无不折射出:他早已不是那个“未来之星”,而成了全民调侃的对象。

这事真就这么过去了?还是说他自己还在执迷不悟?下次等着看,是不是又能靠“身高”混到什么比赛里,或者又来个“自我解读”澄清“不是我不努力,是被误解”?反正我看够了,就这操作,粉丝还买得账?我觉得不太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