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场造“山城”,菜市场变景点,老街融入新玩法

如果你碰巧来到吉林长春红旗街,也许会误入一个眼下颇火的景象——一座“山”拔地而起,却不是某座地理奇观,而是商场里的人造“山城”。脚下是光滑的地板,身边是“山道”“山洞”与花样“亭台楼阁”,头顶还悬着扎染天幕和LED温柔灯带;你怀疑自己是不是梦游了秋名山,抽空还能买到文创手串,还喝到一杯本地咖啡。这不是穿越小说,更像是消费业态的魔幻现实主义。

有时候,我也想,消费新场景究竟是怎么炼成的?如果我是当事人,站在这座人造“山”脚下,面对各色摊铺、熙攘人流,真的会心甘情愿多花几个钱吗?不妨沿着证据链,试着推敲一番。

据资料,“这有山”所处地块,其实曾有多家传统百货商场,按理说新入局没啥优势。冷静分析,无非老问题:同质化激烈,客流疲软。管理公司调研后做了个职业病式的判断——既然“购物”已经刺激不动人,干脆做城市微度假和社交目的地,主打“逛”的体验。在我看来,这种套路未必高明,却恰好击中人性那点“小新鲜”:给平原城市造座“山”,让冰天雪地里的路人也能“爬山”,还不冻耳朵,真敢想,也敢做。

空间的创新不是易事,比起拆了重建,更难的是对现有场所的“微创手术”,像昆明的大观篆新农贸市场。昔年光线暗,摊位挤,环境乱——解决办法也不复杂:弄明亮灯光,调整布局,翻修外墙,又增添了云南扎染,把民族风搬进菜市场。脑补一下此前的市井景象和现在的“菜市场咖啡馆”,让我这职业懒散人也想起:人间烟火,果然是场景塑造的良药。这场革新直接把老农贸市场变成云南旅行团头号打卡点,一年吸客逾830万人次——这个数字,一听就像餐饮老板的美梦。

重庆磁器口的操作又不一样,他们把原本的主街向背街小巷扩容,面积膨胀19倍,街头巷尾植入灯牌、艺术装置。实话说,要我总结,空间的玩法其实分两种:一是从没见过,像商场里造山、造河,二是把原有“老地儿”做精做细,织出不一样的纹理。看起来,这些地方都是用“新鲜感”驱动消费潮流——骨子里是利用人类对变化、好奇心、低门槛娱乐的天然渴望,简单有效,又不失仪式感。但也别高看这种把戏,新鲜感是把双刃剑,玩得太花俏,也有可能变成后继乏力的“网红速朽”。

空间变了,业态也得跟着怼升级。比如磁器口后巷的“猫儿面”,不是单纯售卖,而是把面条搞成社交场所,配上小吃、甜品、慢节奏,一份小面能吃两小时,比我当年熬案子还磨蹭。传统面馆成了年轻人朋友圈里的打卡点,营业额也跟着猛翻。另一边,商旅文体融合,从咖啡茶饮到民宿酒店、非遗手作,磁器口后巷引入了39家复合业态,无怪乎游客人均游玩时长直接多了半天,年游客量水涨船高。

长春“这有山”也是这个路数,不刻意追求大品牌,而是专注独具匠心的小店。看来套路很明确:抓住主理人创意,构建记忆点,让“逛”本身成为目的。数据不会说谎,这家“山城”里日均3万客流,全年销售近5亿元,其中六成顾客并不纯粹为购物而来,却总能被场景牵着鼻子多逛几步,顺带来一场“意外消费”。做生意做到让顾客自己忘记“买什么”,这水平当得起一句行业黑话——消费黏性,不是孤立存在,而是场景、业态、创意协同的产物。

再看服务。体验式消费令游客蜂拥而至,菜市场大巴停门口,手拉行李打卡拍照之余,还要处理误会:云南以公斤为“一斤”,游客以500克为“一斤”,对不上号就吵得鸡飞狗跳。这种“操作系统不兼容”的小摩擦,靠监管总局发布方案也挡不住,但昆明市场逐步建立食品安全管理、商户履约评分,甚至因客流太大衍生出代寄快递、现场烹饪等服务,把新鲜事变成常态。从专业角度讲,这实际是一种服务供给的柔性升级:规范之上,更讲究互动和体验。店主一开始不肯和游客多聊,慢慢发现聊出微信号就是回头客,线上营业额还比线下多,这叫市场自我调整,人性的温度与商业利益偶尔握个手。

当然,一切创新都得有文化加持和科技底蕴才耐看。你以为磁器口是逛老街买点小吃?其实他们搞了“磁器长歌”沉浸式数字体验馆,依托AR、投影、全息技术讲故事。古镇文化结合黑科技,玩得像电影院一般。传统的游客“走马观花”变成“深度体验”,停留时间翻倍,黏性也跟着厚了几层。而“这有山”会用大学生画展、非遗活动、文创市集等方式把文化消费交错进新商业模式里。手艺人和大学生都有机会在这里展示。要我说,这种融合能让消费变成“生活的事件”,不是单纯交易,是一次带有社交和故事性的体验。说白了,场景变了、业态多了、服务细了、文化插电了——这才是激发消费新活力的硬核依据。

当然,现实不像剧本。新场景的热闹背后,还是有职业病:管理升级得持续,文化创新不能流于表面,空间变革也许最终还得回归消费者的真实需要。谁说菜市场变成网红地就不会有下一波“审美疲劳”?谁敢保证“沉浸式体验”不滑向刻板的收费项目?我见过太多流星式爆红,最后还是被市场规律打回原形。我们现在看到的数据漂亮、图片美丽,谁又能保证五年后还那么有吸引力?

所以,最终我想留下个问题:在各地不断催生新场景、大力创新消费环境时,我们是否能在“热闹”之外,真正给日常生活带来可持续的品质提升?到底是氛围主导了消费,还是人们自发寻求了更优场景?或许,答案藏在下一个你走进菜市场、爬上“山城”的脚步里。其实专业判断也并不绝对,也邀请你从自身体验出发,思考消费新场景的未来究竟在哪里。

本文以传递社会正能量为核心,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联系我方进行修正或删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