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事变后新四军整编为7个师,师长分别是谁?后来什么军衔?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前言

1941年1月初,曾率领“铁军”的叶挺带领着我党指挥下的新四军在皖南一带游击抗日。

可令人万万没想到的是,国民党反动派在大敌当前的情况下,竟然将屠刀对准了自己的同胞。

当月6日,皖南事变爆发。

叶挺当即指挥部队反击,随后亲赴敌营谈判。

敌人本想杀害叶挺,又考虑到他在国共两党中影响力太大,于是将其扣押。

新四军其余指战员大多牺牲,周总理悲愤的写下

“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为此,我党不得不重建新四军,陈毅任代理军长、刘少奇任政委。

在他们的领导指挥下,不久之后新四军就发展到7个师的队伍,成为了我党在南方最强大的武装力量。

那么七个师长各自是谁?他们又有什么样的经历?

粟裕

一师师长正是后来的开国大将之首——粟裕。

在我国史诗般波澜壮阔的近代革命史中,涌现出了无数优秀的军事家,粟裕就是其中之一。

惟楚有才,于斯为盛。

湘楚大地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中非同一般,粟裕便是湖南怀化人。

他少年求学,青年时期走上革命之路,1927年便入了党。

南昌起义、湘南起义、历次“反围剿”等战役都有他的身影,但这时的粟裕在党内并不算声名显著。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为了缓解中央红军面对的压力,中央决定派出“北上抗日先遣队”,吸引敌人主力部队,为中央红军争取时间。

这支队伍在敌人的数次围剿中损失殆尽,当时最被看好的青年指战员寻淮洲不幸牺牲。

当部队行进到怀玉山时,接连大战的红军战士们实在是走不动了,刘畴西主张休整一天,身为参谋长的粟裕却坚决不同意。

最终,部队分为两支,粟裕所带几百人在敌人合围前几个小时跳出包围圈;

而刘畴西、方志敏等同志没能突围出去,被俘后不久英勇牺牲。

怀玉山惨败是粟裕一生中永远抹不去的痛,但换个角度而言,这也是他显露指挥能力的开始。

到闽浙赣山区之后,粟裕同刘英成了实际上的最高指挥官。

由于身处敌人核心腹地,部队不得不化整为零,隐匿于村庄山野之中。

当时就连负责地方守卫的国民党军队,对这几百人的“共匪残军”都没有放在心上。

岂料短短十个月后,粟裕就撒豆成兵似的,变出了千余人的挺进师部队。

要知道,他们可是敌人的重重围困之下发展起来的,其中艰险可见一斑,粟裕的整军能力可见一斑。

到1937年前后,粟裕仅仅通过缴获来的国民党报纸就察觉到“国共内战”的局面可能要结束了。

于是他提前开始动员部队,做思想宣传,引导战士们将家恨转变为国仇。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红军战士大都是根据地子弟,而他们的亲人被国民党反动派虐杀,土地房屋被国民党反动派焚毁。

当时许多南方游击队常年在山上,消息闭塞,国共合作后,我党的联络员上山联系部队改编,反被当成叛徒杀掉的惨剧也不在少数。

从这里再次看出粟裕拥有政治家的敏锐嗅觉。

抗战时期,粟裕带领新四军一部在苏皖浙赣等地作战。

有力的支援了正面战场,打击了日军及伪军在南方的势力,迫使其在南方以战养战的战略破产。

但这并不是粟裕最高光的时候,解放战争将彻底展现这个资历不深(相对而言)、个子不高的湖南伢子的指挥能力。

1946年夏,蒋介石向我根据地发起全面进攻。

在当时那个时间点上,最起码从纸面上分析,国民党不论是武装还是经济实力、亦或是国际支援,都远比我党我军强大。

一部分同志对于是否要彻底和国民党决裂十分动摇。

关键时刻,粟裕指挥部队率先打响了苏中战役,七战七捷,给全军上下打入了一剂强心针。

1947年5月,粟裕敏锐的抓住了国军“五大王牌”之一的74师的失误,趁其突出于其他部队,指挥十一个纵队一口吃掉了国民党最精锐的部队。

此战意义非凡,它代表着国民党师(军)以下建制,再不敢和我军野战。

随后的济南战役则证明了我军有能力攻克国军任何一座大城市,至此,战略决战的黎明即将到来。

1948年,毛主席原令华野南渡长江,形成第二个“千里跃进大别山”。

而平日里话不多的粟裕却给主席复去了表达“委婉拒绝”的电文,开头就是“斗胆直陈”。

粟裕认为应当在长江以北尽可能的消灭国军有生力量,毛主席思忖再三,最终同意了他的看法。

当年11月,淮海战役爆发,瞬息万变的军事态势使原本的计划完全被打乱。

“小淮海”变成了“大淮海”,我军60万,敌军80万,“这是一锅夹生饭,夹生也要把它吃下去”。

以华野为主导,中野为配合。

在总前委,尤其是粟裕同志的指挥下,淮海战役我军大胜,战略目标全部实现。解放军摧枯拉朽,解放全国之势再无人可挡。

毛主席亲口赞誉:

“淮海战役,粟裕功劳最大。”

1955年,我军大授衔。

陈毅同志作为新四军的代表,排名元帅第六,而粟裕同志则位列大将第一。

张云逸

二师师长是张云逸。

他在新四军序列中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老资格,1909年就已经加入了孙中山先生的同盟会。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重大革命都能看到他的身影,广州起义、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

北伐战争时,张云逸接触到了马列主义,于是他从信仰“三民主义”变成了一个马列主义者。

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他身为国民党军官暗中支持我军,而后脱离国民党队伍,加入我党。

抗日时期、解放时期,除了指挥作战之外,他在后勤上的能力尤为突出。

关于张云逸还有一件趣事。

据说,当年陈赓在上海中央特科时化名王先生,一次接到了敌人即将逮捕张云逸的消息,他赶紧乔装打扮一番前去营救。

正好遇到国民党特务将张云逸抓住,陈赓毫不客气,上去给了张云逸几个耳光。

同时大声恫吓周围的特务,说自己是委员长身边的人,前来捕捉要犯,就这样将张云逸救了出来。

1955年,张云逸受衔大将,排名第七。

黄克诚

三师师长是黄克诚。

黄克诚同粟裕一样都是湖南人,少年大志,心向革命,成年后参加革命军北伐,从南到北转战多地。

其为人刚正不阿,看到错的就一定要说出来。

王明、李德、博古等人“空降瑞金”之后,“左”的错误在党内盛行,许多将领随声附和,还有一部分左右摇摆,或是敢怒而不敢言。

但黄克诚自始至终坚决反对“左”的错误,历次军事会议上他都反对攻打中心城市的决策,也因此多番被斥降职。

但历史证明了他的正确,“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成了我党在革命时期探索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列道路。

抗战时期,他与徐海东搭档,解放战争时期,率新四军三师北上关外。

1955年,黄克诚授衔大将,排名第三。

彭雪枫

四师师长是彭雪枫。

他是河南南阳人,在我党初期的高级指挥员中比较年轻,1907年出生。

同当时许多革命者一样,出身贫农家庭,为黑暗的旧社会所压迫。

在“五四运动”之后,新民主主义思潮大盛,风起云涌的时代里尽是救亡图存的弄潮儿。

彭雪枫21岁就开始带兵打仗,到第五次“反围剿”之时,已任红三军团四师政委一职,在东征、长征期间均能征善战。

尤其是多次平叛的经历,在我军高级指挥员当中也属少见。

皖南事变后,他就任新四军四师师长,与汤恩伯十万大军打得有来有回,并向全国各界充分揭露了国民党制造“皖南事变”的真相。

蒋介石在社会各界强大的舆论压力下,不得不公开发表缓和言论:

“以后再亦决无剿共的军事”。

可惜的是,在1944年秋八里庄战斗时,彭雪枫将军不幸牺牲,这时他的妻子刚刚怀孕。

令人欣慰的则是忠魂代代相传,他的遗腹子彭小枫在继父马列(周总理秘书)和母亲林颖的抚育下健康成长,日后成了我军的上将。

许多人认为,如果彭雪枫活到1955年时,极有可能也是大将军衔。

李先念

五师师长是李先念。

李先念比彭雪枫年龄更小,1909年出生,但他的资历却很老,18岁那年就参加了我党领导的“三大暴动”之一的黄麻暴动。

经历过黄麻暴动洗礼的革命骨干,后来大多成了红四方面军的中坚力量。

土地革命时期,李先念率部转战南北,战功卓著,四方面军许多胜仗都是他指挥的。

待中央红军长征之后,李先念率所部策应中央红军。

“草地分兵”时,李先念坚决反对张国焘错误的“另立中央”路线,旗帜鲜明的率领部队同红二方面军北上。

李先念的政治之坚定,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毛主席自此对他的评价也非同一般。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之后,李先念率领30军西渡黄河,执行西进北上战略。

由徐向前实际指挥的西路军两万余人,在极其不利的外部条件下接连作战,李先念则指挥30军在倪家营子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激战四十多天。

后人在写这一段战史时用了这样的描述:

“西路军的血都在战斗中流干了”。

最终西路军因种种原因还是惨遭失败,沉静温婉的河西走廊见证了红军战史上无比悲壮的一幕,英雄的西路军战士长埋在雍凉天地之间。

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徐向前化妆打扮成行商,逃过一劫。

残余西路军分为三支,李先念率领最多的千余人残部跨越人迹罕至的祁连山,征服了茫茫戈壁与巍峨雪山,最终只剩400余人到达新疆。

西路军的血和泪的确流干了。

当毛主席得知李先念在新疆的时候,他高度评价其为:

“李先念是将军不下马的”。

意指李先念政治之坚定,指挥之果决。

而后李先念在全面抗战、解放战争时期南北征战,到1949年2月邓小平亲自找到他,询问他是要继续在部队,还是到湖北去为湖北人民做贡献。

李先念功勋累累,但这次他选择了主政一方。

由此在1955年授衔的时候,于军队戎马半生的李先念不参加授衔评选了,如若不然他也是有大将资格的。

谭震林

谭震林是六师师长,他与李先念的情况类似,能文能武、能上能下。

他是政治干部出身,但是军事指挥能力同样不弱,他带着留守的二线部队打了整整三年游击,被诸多首长评价为“军政双全”。

到1949年时谭震林已任第三野战军第一副政委,他也是由于在1955年授衔时主政地方,未能获得军衔。

张鼎丞

七师师长是张鼎丞。

张鼎丞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前后入党,可谓弥天大勇,随后几十年战争中也一直指挥部队作战。

但他与其他将领有所不同的是,他是我国首任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为新中国的检察工作付出了许多汗水和心血。

他也是由于1955年授衔时不在军队了,未能获得军衔。

新四军七位师长出了三位大将,一人有大将资格,其余三人的功绩与能力也是有目共睹的,若授衔绝对实至名归。

可见新四军在我党武装中的地位之重要。

参考资料

1、豫东战役:粟裕如何终结蒋介石的中原梦图.中华网.2011-08-05 [引用日期2013-07-14]

2、群众路线:中国共产党“赶考”路上的生命线-.中国干部学习网.2010-01-01 [引用日期2014-06-17]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