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跑十年坚持,只做经典有何深意?

如果回到十年前,你会赌在哪一条赛道?

不妨设想:假如你下定决心扑进那波轰轰烈烈的“教育信息化”,没准三五年后,你能晒出一串“桃李遍天下”的高光时刻。但再往后呢?一场突如其来的政策雷,潮水退去,只能黯然转行、在直播间边教孩子拼音边试着吆喝点家乡土货。或许当年你还打算投身共享经济,用五颜六色的共享单车写一出城市浮世绘,到却发现自己只是下一辆“排队退押金”的小黄车。所有风口都似乎有金光,但裹挟着资本的流转速度,神话也像过山车般跌宕。

再换一个剧本,如果你2015年就决定投身造车,那可真是一条考验耐心和心脏健康的道路。新能源热浪里,眼前人来人往,巨头的盔甲和创始人的白发,哪个都瞒不过周期的推移。可十年后你回头却又会在众多消失的品牌和焦虑的创业者背后,发现有人始终咬紧牙关坚持着,像是在风暴中央栽下一棵树。

这一棵树,叫零跑。

一台C11,十年浮沉

别以为这是普通的产品发布。7月10日,零跑C11全新换代——表面是新一代车型登场,实际上是零跑创始人朱江明站出来,对过去十年造车路的公然复盘。

细看中国新势力造车的路线,谁都活得不易。何小鹏自嘲头发变白、李斌拼命造生态,理想则靠着“冰箱彩电大沙发”把家庭市场卷上天。这些“主角”在聚光灯下,早已把上场的姿态和竞争的剧本练得滚瓜烂熟。而零跑,比起同行多了出来的一份质疑:“你不懂车,造什么车?”最初那台S01纯电小跑车,研发投入最大,却因太小众,资本不搭理、销量也只有零星火花,险些连公司都保不住。

如果说第一款S01是理想主义者的自嗨,第二款T03在精致小车市场断臂求生,那C11则像一根定海神针,让零跑站稳了脚跟。朱江明琢磨透了:要想在巨头环伺、赛道拥挤的新能源市场活下来,还得抓住一条普世却不平凡的逻辑——用合理的价格,堆彻底的好料,卷出超预期的体验。

你会发现,C11上藏着中国工科创业者的极致偏执:前双叉臂后五连杆独立悬挂,哪怕是30、40万级别的技术,全都往十几万的车身上怼。结果,刚上市月销只有3388台,零跑一点不慌,四年后月均销近万辆——时间给了偏执者最有分量的回报,也把彼时看热闹的吃瓜群众,变成今天为C11买单的用户。

只有技术才能叫醒市场

无数人一头扎进风口,却没看到零跑为何能在2024年下半年被推到聚光中心。朱江明给出一道识趣而笃定的选择题:“不被看好,反倒能让我们有时间积攒力量。”

整个行业在讨论“谁最先淘汰”,外界都在瞄准新晋小米SU7的定价,零跑这边在做什么?埋头研发——一场“全域自研”的技术积累战。这里的自研不是表面花把子,而是扎扎实实地把技术扩展到核心零部件。65%自研覆盖,意味着一台车有一大半成本牢牢握在自己手里,技术攻坚省下的那几千元,原封不动回馈给用户。

什么时候你会理解自研的意义?那是宁德时代曾毓群一句“我们只是搬砖搭台,主角的命运要靠车企自己唱戏”之后的另一重现实:只有能做自己“铲子”的车企,才有自由定价、自由创新的底气。也是这股理工直男的倔强,让零跑2019年资本断粮、只靠创始人自掏腰包养活团队都没动摇半分。

三年里,工程师硬生生熬出了凌芯01国产自动驾驶芯片、LEAP2.0到LEAP3.5架构的持续迭代。核心零件的供应风险、技术短板,都被一步步踩实、扫清。用朱江明的话说,零跑比谁都明白:用技术“广积粮”,才有熬过周期的余粮。

懂得听用户,才有口碑“高墙”

新势力造车没一个不是“用户至上”挂在嘴边。但零跑,把这事做得极致低调。你也许想不到,“棕色”座椅其实出自几千位用户的预售建议,“干湿分离的雨伞盒”“扶手箱纸巾位”这些精巧布置,都是无数场景复盘、工程师一次次地回炉打磨来的。

这不是惯常意义上的“功能叠加”,而是一种带温度的取舍——怎样让体验不惊天动地,却每一次刚好到位。蓝牙耳机收纳、隐藏手机支架、主驾侧的暗格,每一寸空间都是工程师琢磨生活的见证。十几万的价格,买到三十万的用车细节,这背后,是中国工科创业群体的“笨功夫”情怀。

或许正因没把产品做爆款流量神话,零跑才收获了历久弥新的长跑战绩。C11销量稳如磐石,四年时间跨越数次迭代依然站得住脚。好的技术和产品叠加,趟出的,是回购和推荐堆叠起来的口碑高墙,也是大浪淘沙后行业留给零跑的阵地。

越级,才是中国制造下半场的答案

回望2015的新造车窗口,没人能预言今天的赛道这么难。那时新势力玩家超过400家,而今多数烟消云散。凭什么偏偏零跑闯了出来?

比敏锐更罕见的是,零跑敢选对方向,也能一条道走到底——坚持在中低价位市场卷出极致体验,让中国主流消费人群享受到时代红利,把“越级”变成自身的护城河。

大多数同行见风投风、做战略摇摆。零跑这十年,似乎永远在问自己:“我们到底为什么造车?为谁造车?到底该怎么做好一辆车?”——这不是每个创业者都舍得花时间给出的答案。

市面上的热点和流量一天一变,而零跑愿意花四年时间打磨一台C11,甚至敢说“30年后如果零跑还在,C11也要继续在市场上”。

新十年的命题,其实是“为谁坚持经典?”。零跑给出的答案很简单:不撞南墙不回头,别管外界怎么评判,只管做能穿越周期的好产品。流量来去自有节奏,时间会留下真正的经典。

如果让朱江明再选一次,他依然会毫不犹豫带着零跑,闯进这个风暴般疯狂的造车赛道 —— 人生最值得的人和事,从来都不是写在风口剧本里的“高回报”,而是那些在质疑、孤独和风险里,还能守得住初心、做得出创新的“十年一剑”。你说呢?参照零跑的路,现在,如果是你,还敢赌一次十年前的选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