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兵团十四师的地盘与根脉:从老部队到新城镇的那些年
小时候,家里人常说起新疆,说那地方天大地大,风吹得脸疼。其实,这片土地上屯垦戍边的事儿,比咱们想象得还要久远。村口王大爷爱讲秦朝蒙恬修长城、汉武帝派兵屯田伊犁河谷,还说唐朝驻军在西域种麦子,就是为了让丝绸之路上的驼铃声不断。这些事儿听着像评书,但仔细琢磨,也真是两千多年的传统。
1949年以后,新疆刚解放不久,街头巷尾都透着一股“百废待兴”的味道。那会儿物资紧张,据我外公回忆,他当时在乌鲁木齐见过老乡用破铁皮做农具,一把锄头传三家。有一年春天,塔里木河边上解放军战士扛着铁锹开荒——他们白天挖渠、晚上搭窝棚,不出一年粮食就翻了番。这消息传到北京,有个中央领导专门批示:“这帮小伙子能行!”1953年,新疆军区分成国防和生产两摊,把43个团场撒在沙漠边缘。据《新疆日报》1954年的一篇旧报纸记载,那时候耕地面积已经有77万多公顷了。
再往后,大部队没撤走,全留了下来——第二、第六军主力,第五军部分,还有第二十二兵团,都成了后来著名的新建制: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这个体制有点意思,“师市合一”,就是一个师既是军事单位,也是行政城市,还管企业和农业。一层套一层,从兵团到师、再到团、连,每一级都有自己的活法。在1962年,有资料显示(据伊犁州档案馆),光是在伊犁和塔城,就安排了一万七千干部职工守边种田,两千公里的农垦带像一道绿色屏障扎在那里。
现在这十四个师分布广阔,各自都有故事。如果不是亲戚孩子考大学填志愿,我都不知道阿拉尔市原来是第一野战军二军步五师扎下根来的。他们前身追溯起来还能扯到王震将军带过的359旅。我爸曾经跟我念叨,说他年轻时去阿拉尔出差,看见大片棉花地,一眼望不到头,现在那里人口已超50万,是南疆的大粮仓。
铁门关市则属于第二师,以前叫二野二步六师转业改编出来。2012年搞“师市合一”后,下辖14个团场,20万人口。有次买红枣遇见商贩自豪介绍:“我们这里红枣全国数得上号。”醉胡杨沙漠公园也是本地招牌景点,每逢秋季金黄成海,不少摄影发烧友慕名而来。
第三师图木舒克,这名字听起来挺洋气,其实成立于1966年。当初具体哪支部队为母体,现在史料也没查全,只知道它靠“一带一路”节点位置起飞快,如今铁路货运站很忙碌。据当地司机李哥讲,他们送货去哈萨克斯坦,一趟能赚不少钱,就是路上风沙大,要戴护目镜才行。
第四、第七、第八这些“数字+城市”的组合背后,各有渊源。例如可克达拉(第四)坐落在伊犁河谷草原腹心,本来由几个不同番号拼凑而成;双河(第五)以前打过南昌起义和平型关战役;石河子(第八)则被称为“棉花之都”,早期还是国民党78师227旅及178旅骑兵留下的人马整编来的。我妈年轻时给石河子的朋友写信,对方总提机械厂和大学里的电气专业,全国闻名。“你们北方人吃辣椒,我们这棉花吃灰尘。”她笑称对方这么形容自己家乡环境,却依然乐观自豪。
至于白杨市(第九),2022年才建,不过因《小白杨》那首歌火遍全国,被不少退伍老兵视作精神寄托。我舅舅退伍回来,总喜欢哼唱几句,“小白杨呀,小白杨……”仿佛还能闻见那个年代戈壁滩上的风声。同样新鲜的是北屯,第十師驻扎此处,以前可是国民党骑兵第一師的大本营,如今却以食葵产业扬名,并且还有号称“沙漠圣泉”的5A级景区——白沙湖,据说水面倒映星空特别美丽,有摄影协会专程组队夜拍流星雨。
乌鲁木齐也不寂寞,第十一、第十二两个不同类型的单位同处省会。其中建工師擅长土木工程,是亚欧大陆桥等基建项目的重要力量。据熟悉内情的人透露,他们手下上市公司北新路桥参与国内外不少大型工程。而第十二師虽改编自农场管理局,但近年来投资力度猛增,仅2024年度重点项目就高达535亿,当地居民调侃:“今年又要挖沟铺路盖楼房喽!”
十三、新星与十四、昆玉,一个葡萄甜,一个玉枣香,都各有特色。但最让人感慨的是昆玉周围那个纪念园,据统计每年来访游客超过百万。不少老人参观完,会站在烈士雕塑前默默抽烟,然后低声嘀咕一句:“这些兄弟真苦。”
这些年来,新疆生产建设兵團对经济发展贡献巨大。从塔里木绿洲变良田,到石河子的机械化农业,再到今天中欧班列呼啸穿越胡杨林……每一步都离不开当初那些住窝棚睡土炕、“拿命换饭吃”的先辈努力。《中国西部开发史料汇编》中记载,上世纪60年代初,为解决饮水难题,好几个连队曾集体搬迁几十公里找水源,人背马驮,全村上下半个月只喝稀粥度日。这些真实的小故事,如今渐渐淡出了大众视线,却始终刻印在人们心底深处。有时候走进当地市场,还能听老人念叨一句维吾尔语谚语,大意是“不怕远征难,只怕没有胆”。
去年冬天回老家串门,在村医诊所碰上一位从五家渠退休回乡的大叔。他喝茶聊起往昔,说年轻时每天清晨赶骆驼送菜进乌鲁木齐,那条土路如今已变高速。他眯眼看窗外雪景,又补了一句:“世界变快了,可咱干活人的骨头劲不能丢。”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史实参考。
信源:《新疆日报》(1954)、《中国西部开发史料汇编》、伊犁州档案馆采访记录等生活及历史资料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