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印度掀起了一项重大举措,即宣布计划在2027年3月前完成新一轮全国人口普查。值得关注的是,此次普查还将纳入种姓调查。更引人注目的是,即便是居住在印度的华人也被纳入了种姓分类之中。
得知这一消息,众人对现状感到震惊:宪法不是早已废除了种姓制度吗?身处21世纪,美国还在讨论人工智能伦理问题,而印度却还在纠结种姓问题,这不是明显的倒退吗?
且勿急躁,事态远非表面所见那般简单。看似仅仅是人口统计,实则背后隐藏着宗教与政治的双重操控。一旦深入探究,便会明了,这并非所谓的“倒退”,而是印度教民族主义策略中的“杀手锏”!
一、表面上进行数据统计,实则加强了“印度教等同于印度人”的刻板印象。
聊聊“种姓”是什么。
种姓制度,源自印度教信仰中的那套根深蒂固的人群等级体系,其历史可追溯至古老的《摩奴法典》。换言之,自出生之日起,人们便被束缚在特定的“阶层”之中,而攀爬至更高阶层则显得异常艰难。
婆罗门阶层,作为祭司与学者,居于社会金字塔的顶端;刹帝利阶层,由贵族与军人组成,执掌着权力的重柄;吠舍阶层,涵盖商贾与农夫,肩负着经济活动的重任;首陀罗阶层,主要由工人与服务人员构成,属于社会底层的劳动力群体;而达利特,即贱民,他们被社会体系所排斥,甚至不被视为“人”。
理应而言,自1947年印度赢得独立,其宪法中便明确规定了禁止种姓歧视,并正式废除了那曾盛行的“不可接触”制度。然而,这一制度在社会最底层并未完全消亡,反而在莫迪政府执政期间,其影响力似乎被重新唤醒,仿佛死灰复燃一般。
为什么?
显而易见,莫迪所倡导的实质上是印度教民族主义,其核心思想在于“纯正的印度人等同于印度教徒”。种姓制度,作为印度教最为悠久且根植于文化之中的象征之一,亦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因此,废除种姓制度实质上是对印度教的一种削弱;相对而言,强化种姓体系则有助于巩固印度教的认同。进行种姓普查,实为借助政府之力,将种姓制度重新纳入国家架构,这不仅是一个宗教议题,更是一项政治策略。
二、连外籍人士也被划分为不同等级?这并非戏言,而是真实存在的现象。
你是否曾好奇:种姓制度是否仅限于印度教体系?它是否与其他宗教或外籍人士存在关联?
还真有。
实际上,印度的种姓文化早已超越了印度教范畴。即便是对佛教、伊斯兰教或锡克教虔诚的信徒,抑或是不信仰神明的群体,亦难逃被冠以“种姓”之名的命运。
比如——
至1956年,五十万“达利特”群体集体转向佛教信仰,意图借此挣脱种姓制度的枷锁。然而,仅仅数年光景,佛教内部亦衍生出七十多个“新种姓”分支。伊斯兰教宣扬众生平等,然而在印度,穆斯林社群中依旧存在着“阿什拉夫”、“阿吉拉夫”和“阿扎尔”等不同阶层。锡克教崇尚平等理念,但在印度人的传统观念中,锡克教徒仍被归类为“刹帝利”阶层。至于信仰琐罗亚斯德教的帕西族,他们在印度被视为“首陀罗”阶层。
这实在颇具讽刺意味,即便你对印度教并无信仰,身处印度这片土地上,却也难免会被强行贴上各种“标签”。
外来人逃出去是不可能的。
在印度,华人群体亦难逃被“指定”归属某一种姓的境遇。早年间,孟市的华人皮匠因其皮革工艺,便被明确归类为“达利特”。对于那些经济条件优渥的华商而言,他们或许会被划入“吠舍”阶层;至于那些普通的劳动者,则仅被划为“首陀罗”;至于那些从事体力劳动的人们,命运更是悲惨,直接被纳入“贱民”的行列。
2009年,位于加尔各答的一家华人皮革厂因污染问题遭到关闭,然而,印度媒体竟然以“达利特”一词来指代华人工人——这并非侮辱之词,实则揭示了种姓歧视在现实中的普遍存在。
在印度,一个人的英语水平往往决定了其所属的种姓等级。即便是精通英语的中国人,最多也只能被视作“首陀罗”阶层;而若仅限于使用当地方言,那么前景便显得相当黯淡。
三、历史长河中的“种姓普查”活动,此非首度上演。
印度种姓普查非首次举行。
自1872年起,英国殖民政府便着手进行种姓数据的搜集。其中,1901年的“仪式位序”调查尤为引人关注,该调查基于“宗教纯洁程度”对印度人民进行等级划分,此结果令高等种姓人士心生不满,而低等种姓人士更是愤慨不已。
随后,殖民当局曾暂时搁置了种姓数据的收集,然而在实践中逐渐意识到,缺乏此类数据的统计,根本无法有效治理社会。无论是在法院、学校、政府部门还是企事业单位,无不要求了解个体的种姓归属。缺乏这一关键信息,进行有效的管理和规划实属困难。
譬如,若一位“首陀罗”对“婆罗门”提起诉讼,即便其理由充分,赢得官司亦属不易;在公务员招考及大学招生过程中,均设有“保留名额”以优待低种姓群体;即便在法院调解过程中,也会依据种姓等级作出相应的考量。
综而言之,尽管种姓制度在法律层面已被废除,然而在现实社会的运作中,其影响依然显著,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本次普查,远不止于“统计”二字,它标志着制度的全面深化与完善!
此次行动旨在重新校准,鉴于他们对某些新因素的考量或是应对现时局势的必要性。
莫迪政府意图将种姓制度全面规范化,将其融入国家身份体系之中,从而使得种姓在整个国家中的地位更加牢固。
你的所属种姓,早已不再仅仅是众人眼中的印象或是流传的传闻,如今它已变为一份正式的认证,明明白白地镌刻在你的身份证上。
这事情听起来确实很不可思议,但更令人惊讶的是——它竟然真的有效。
昔日,他人对你的歧视从未被公然视作种姓之困;然而,如今官方一旦给出一个标签,竟让众多人感觉公平了不少。
正如俗语所言:“若种姓问题难以解决,不如索性公开应对。”这样的想法乍听之下颇为奇特,然而在印度,确实有人抱持着这样的想法。
而且,此次甚至将华裔纳入其中。你在印度从事何种工作、赚取多少收入、发表何种言论,都可能决定你所属的种姓——这已不再是社会偏见,而是国家意志的体现。
五、为何“现代国家”仍旧沿用前现代的做法?
疑问浮现:作为自称“全球最大民主国家”的印度,究竟从何时起有了回归“种姓制度”的迹象?
答案唯有一种:那便是种姓制度,此乃印度教民族主义手中最为有效的统治利器。
它天生便设定了等级,天生便抱持排斥,天生便构筑起“我们”与“他们”的鲜明对立。政治家们对此情有独钟:既可借此拥有坚实的群众基础,又能用以分化对手。更重要的是,这种机制更常被用来压制外来者及少数族裔。
在莫迪政府的视角中,推行种姓制度并非视为倒退,反被诠释为一种“回归传统、重塑身份”的举措。此类做法并非所谓的“社会工程”,实则更接近于一项“国家工程”。
六、结语:不信种姓也难逃其影响。
归根结底,种姓制度在印度社会中始终未能根除。即便您信仰非宗教,抑或是外籍人士,甚至财富丰厚,只要身处印度,便难以摆脱根深蒂固的“种姓观念”。
这并非单一政府所面临的挑战,实则根植于整个社会体制的深层问题。
故而,当印度政府高调宣称即将展开种姓普查之际,我们切莫仅将其视为一场热闹,亦不可仅仅停留在表面现象。实际上,此事背后交织着政治、宗教与身份认同的紧密联系。对于印度而言,种姓问题非但不是历史遗留下的旧事,而是持续进行中的现实议题,更是未来必须关注的焦点。
对我们而言,领悟这一层含义,至少能洞察印度这个国家的“脉搏跳动”。
#新作者流量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