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臣联名引爆清末最大改革:袁世凯如何用两年密谋废除千年科举?

1905年9月2日,一份紧急奏折被送到慈禧太后面前。直隶总督袁世凯、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岑春煊等六位地方督抚大员联名上书,请求立即废除科举制度。令人惊讶的是,在这六位重臣中,第一个签名的竟然是袁世凯——一个连秀才功名都没有获得的“武夫”。

这场看似突然的变革,实则是一场历时两年的精心密谋。

朝堂对峙:改革派与保守派的激烈较量

1903年3月,袁世凯与张之洞首次联衔上奏,请求递减科举取士名额,以逐步废除这一制度。他们深知,直接提出废除科举会遭到强烈反对,因此选择了更为迂回的策略。

当时清廷高层对此事分歧严重。军机处四位大臣中,三位反对废除科举。首席军机大臣荣禄因自己非科举出身,担心支持废科举会被人认为是掺杂了个人感情。军机大臣王文韶更是坚决反对,扬言“老夫一日在朝,必以死争之”。只有瞿鸿机一人支持改革,但孤掌难鸣。

面对强大阻力,袁世凯和张之洞不得不作出妥协。他们在奏折中加入了缓冲条款,如规定新式学堂推行六年后,若不能根除科举流弊,也无法培养人才,则恢复科举制度。这一让步暂时缓和了保守派的情绪。

1904年1月13日,张之洞与张百熙、荣庆奏准递减科举中额,为最终停废科举打开了缺口。

权力洗牌:关键人事变动带来转机

转机来自于清廷高层的人事变动。1903年4月11日,荣禄去世,庆亲王奕劻接任军机大臣。奕劻虽未公开支持废科举,但也不会坚决阻碍。与此同时,户部尚书荣庆出任军机大臣学习行走,他更偏向变法,增加了科举改革的力量。

真正的突破点出现在1905年6月30日。清廷以体恤年迈体弱为由,免去了王文韶的军机大臣职务。这位最顽固的保守派代表出局,为废除科举扫清了最大障碍。与此同时,与袁世凯关系密切的徐世昌、铁良进入军机处并充任政务处大臣。

此刻,袁世凯敏锐地意识到,机会来了。

1905年,日本在日俄战争中获胜已成定局,国内要求效仿日本教育制度的呼声高涨。袁世凯抓住这个时机,联合五位地方督抚,直接请求立即停止科举,而不是继续采取渐进方式。

密谋两年:袁世凯的精心布局

为何袁世凯如此热衷于废除科举?这背后既有个人情感,也有政治考量。

袁世凯早年科举之路屡屡受挫,连秀才都未考中,最后弃文从武。他对科举制度素无好感,在创办洋务过程中,深刻认识到新式教育的重要性。

从政治利益看,废除科举后,袁世凯手中大量的新式学堂出身的北洋人马,将获得更多政治机会。他敏锐地意识到,培养新式人才不仅有利于国家,更有利于扩大自己的政治势力。

在两年密谋期间,袁世凯采取了循序渐进的策略。他先是支持张之洞的渐进方案,等待时机成熟。当保守派势力减弱时,他立即转向激进方案,推动立即废除科举。

袁世凯还精心构建政治联盟。他不仅联合了张之洞等汉臣,还争取了满族权贵的支持。这种跨派系的合作,为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

雷霆一击:六大臣联名上奏的深意

1905年8月,由袁世凯领衔,六位地方督抚联名上奏的《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呈递朝廷。奏折指出:“臣等默观大局,熟察时趋,觉现在危迫情形,更甚曩日,竭力振作,实同一刻千金。而科举一日不停,士人皆有侥幸得第之心,学堂决无大兴之望。”

他们进一步论证:“如果按照递减名额的做法,要二十年后才有效果。要挽救时局,富国强兵,就必须推广新式学堂,要推广新式学堂,就必须立即废除科举。”

六大臣联名上奏的设计极具深意。袁世凯作为首位签名者,展现了他的领导作用;而张之洞等有科举功名的大臣参与,则减轻了“武夫反科举”的质疑。

废除科举:清末新政最成功的“软着陆”

令人惊讶的是,如此重大的变革,竟然实现了平稳过渡,没有引起大的社会动荡。

清廷在宣布废除科举的同时,推出了一系列配套措施。对已经取得功名的士子,政府保留了他们相应的身份和待遇。同时,新式学堂毕业生和归国留学生被授予相应的功名,如进士或举人头衔。

1905年7月14日,金邦平、唐宝锷、曹汝霖、陆宗舆等归国留日学生,就因此被分别授予进士或举人身份。这一举措有效地安抚了传统士人阶层。

废除科举后,新式教育迅速发展。1905年前,新学堂只有8277所,到1909年已达到5.9万多所;学生人数从1905年不足26万人,增加到1909年的近164万人。

当时《泰晤士报》记者莫理循评论道:“中国能够不激起任何骚动便废除了建立那么久的科举制度,中国就能实现无论多么激烈的变革!”

历史影响:科举废除的深远后果

科举制度的废除,彻底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权力结构和人才流动机制。

传统的士绅阶层开始分化,取而代之的是新式知识分子和军人集团。这为后来的辛亥革命创造了条件。正如国民党元老胡汉民所说:“如果科举不废,谁还来革命!”

科举废除还加速了农村精英向城市流动,导致农村文化的衰落。同时,新式教育成本高昂,寒门子弟上升渠道变窄,社会流动性反而受到一定影响。

废除科举也造成选官制度的混乱。旧制度已破,新制度未立,官员选拔标准一度模糊不清,为后来的吏治腐败埋下隐患。

当慈禧太后最终批准废除科举的奏折时,她可能没有意识到,这一决定不仅改变了中国1300多年的人才选拔制度,也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