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气候治理的宏大叙事中,中国无疑是那个无法被忽视的焦点。它在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中占据着显著位置,这本身就让其在全球气候治理的舞台上备受关注。然而,长久以来,一个核心问题始终困扰着国际社会与中国自身:中国具体的碳排放量究竟是多少?不同的国际机构给出的答案往往大相径庭。
多个国际组织对特定年份中国碳排放量的估算存在显著差异。例如,EDGAR、EIA和IEA等机构,它们各自提供的数值之间,有时能达到数亿吨的巨大差距。这种估算上的不一致,并非偶然,其深层原因在于数据核算标准、计算流程以及基础原理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加之国际上一些现有的碳排放核算方法本身就缺乏足够的透明度,这无疑给本就复杂的局面蒙上了一层迷雾。
中国曾面临的挑战是,国家层面缺乏一个公开且系统化的温室气体排放数据体系。这导致中国在碳排放数据方面长期依赖外部机构的判断。这种被动局面,不仅可能削弱国家在国际气候对话中的影响力,更在全球碳关税等日益紧迫的经济议题上,让中国在缺乏准确自主数据支撑时,处于不利地位。
他山之石,不如自铸炉鼎
本世纪初,一位名叫关大博的研究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便敏锐地洞察到了这一系列问题。他意识到,要改变这种被动局面,中国必须拥有自己的、权威的碳排放数据体系。与其被动接受,不如主动出击,掌握自己的“碳账本”。
于是,关大博及其团队着手开发了一个本土化的碳排放数据库。这个数据库被命名为CEADs,即“中国排放核算与数据”,它的特点是开放、免费,并且高度透明。CEADs详细公开了其数据来源、计算流程以及所采用的排放系数,并鼓励外界对其数据进行公开验证和审查,以确保其公正性与权威性。
揭开煤炭的真面目
碳排放核算的核心参数之一是排放因子。国际通用数据库常常依赖标准化的、普遍适用的排放因子,比如IPCC的默认值。然而,直接套用这些国际默认排放系数,可能无法准确反映中国的实际情况。中国拥有数量庞大的煤矿资源,超过4000个,这些煤矿的煤炭品质和构成存在显著的地域差异。
关大博团队为此投入了巨大的精力,针对中国特定的煤炭和水泥生产过程进行了深入的排放因子测定。他们的研究范围广泛,涵盖了数千个煤矿样本以及数百个实地测量点,并与中国科学院展开了紧密合作。这些测量结果揭示了一个关键事实:中国本土的煤炭和水泥排放系数,实际上低于国际组织设定的通用默认值。通过采用这些本土化的排放因子,中国碳排放总量的估算值显著低于此前国际数据库的普遍认知。
地球的CT扫描仪
CEADs的精细化程度,已经超越了宏观的国家层面。它的数据核算已深入到地方行政区划,甚至能够追踪到具体的工业设施生产单元,例如钢铁和水泥厂的机组。在钢铁生产领域,这套系统已涵盖了全球数千家工厂,具体来说,是4800多家工厂的近两万个冶炼设备。
数据覆盖了从原材料处理到最终产品制造的完整工艺流程,从炼焦到炼铁再到炼钢,每一个环节的碳排放都被纳入监测。这种极其精细化的核算,如同给地球做了一次“CT扫描”,为企业和政府识别减排热点和潜力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让减排不再是盲人摸象。
数据权杖,谁主沉浮
对碳排放数据的精确追求,其本质是为了争夺国际气候治理中的话语权。在全球气候治理框架下,数据的权威性直接关联着一个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发言权和影响力。尽管CEADs作为一个由发展中国家主导建立的数据库,尚未完全融入联合国官方的认证体系,但其影响力正逐步显现。
国际能源署(IEA)等部分国际组织已开始采纳CEADs提供的数据,甚至美国的碳数据分析中心(CDIAC)也曾引用过中国的本土数据,这标志着CEADs在国际上的认可度正在提升,中国在气候议题上的声音也因此变得更加有力。
赋能世界,共绘碳未来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许多新兴经济体,特别是东南亚和非洲国家,普遍缺乏独立的碳排放核算能力。这些国家在碳排放数据方面,往往不得不依赖西方发达国家的评估。CEADs的成功经验,无疑为他们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借鉴,指明了一条自主掌握数据权的路。
关大博曾指出,碳排放数据的探索与精细化是一个持续且无止境的过程。CEADs致力于发展成为全球范围内最开放、最精确、且细节最丰富的数据库,其愿景是让所有数据都可供公众查询、使用和验证。最终目标是使中国以及其他发展中经济体,能够在碳排放核算领域真正掌握自主权,从而在全球气候治理中拥有更强的声音。
笔者以为
中国自主碳核算体系CEADs的诞生与发展,不仅是对全球碳排放数据乱象的一次有力回应,更是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争取话语权的关键一步。通过精细化、本土化的数据核算,中国不仅能更准确地评估自身的减排潜力,也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树立了典范,共同推动建立一个更加公平、透明的全球碳账本,这无疑是掌握未来碳脉搏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