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设下圈套,特朗普却给了满分?

普京设下圈套,特朗普却给了满分?

阿拉斯加那场戏,特朗普给了10分满分,普京转头就用导弹回敬。

峰会结束才15天,特朗普翘首以盼的停火连影子都没有,俄乌前线的炮火密度反而飙升了40%。白宫眼里的“历史性突破”,在战场上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笑话。

特朗普在记者会上盛赞与普京达成了“不少共识”,可现实没给他留半点面子。峰会第二天,俄军的导弹就砸向了哈尔科夫;乌军的无人机则精准“拜访”了俄罗斯的炼油厂。

这场外交闹剧的根源,是特朗普和普京从头到尾就在两个频道上。一个想的是选举前的速成业绩,一个要的是乌克兰的永久中立,这怎么可能谈到一起去?

普京在峰会上确实松了口,同意给乌克兰一个“类北约第五条”的安全保障。但他的前提条件,是乌克兰必须“去军事化”。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把话挑得更明:任何北约部队踏上乌克兰土地,都等同于“侵犯主权”。

特朗普政府显然会错了意,或者说,为了选票宁愿会错意。他们天真地把停火的希望,寄托在“拿领土换和平”这种普京根本看不上的方案上。

这种巨大的认知落差,正把欧洲推向焦虑的深渊。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对着《金融时报》坦白,说“和平的机会窗口正在一点点关闭”。法国总统马克龙急得火烧眉毛,赶紧把德国、英国和北约的头头们都叫到巴黎,商量派兵的事。

欧洲是真的急了。乌军在顿巴斯的防线已经收缩到不足30公里,一旦关键枢纽克拉马托尔斯克失守,整个顿涅茨克的防线就可能全线崩溃。

面对火烧眉毛的战局,一个前所未有的军事计划正在欧洲内部加速酝酿。

由英法牵头的“支持乌克兰志愿联盟”,方案已经很具体:停火后,立刻向乌克兰派驻数万人的多国部队,任务包括边境巡逻、训练乌军和保护关键基础设施。

模式很清晰:“欧洲牵头,美国当后盾”。美军提供情报、指挥和防空系统,但绝不派一个地面兵。

这个计划的法理依据,恰恰来自特朗普在阿拉斯加带回来的那个“类北约第五条”共识。白宫认为这是个绕开俄罗斯红线的“聪明办法”,既给了乌克兰安全感,又避免了北约与俄罗斯的直接冲突。

但欧洲内部,早已吵成一锅粥。意大利总理梅洛尼第一个跳出来反对:“绝不会派兵去乌克兰搞维和”。芬兰总统斯图布也踩刹车,认为“现在谈派兵为时过早”。

分歧背后,是赤裸裸的国家利益。意大利担心与俄罗斯彻底翻脸,自家的能源供应怎么办?法国国内的极右翼政党,已经开始搞请愿,坚决反对向乌克兰派出一兵一卒。

更让欧洲老牌强国不爽的,是特朗普那种“做交易”的做派。他嘴上说着“给欧洲当后盾”,反手就要求北约盟友承担90%的军费。这种“欧洲出钱、美国卖武器”的模式,让德法感觉自己又被当成了冤大头。

就在欧洲为派兵计划争吵不休时,普京早已布好了局。

8月18日,他在一场闭门会谈中,向美国中东问题特使抛出了一个看似极具诱惑力的“立法保障”方案。他说,俄罗斯愿意通过立法形式,承诺“永远不攻击乌克兰”。

听起来像是个巨大的让步?其实里面藏着三个致命的陷阱。

第一个坑:乌克兰必须彻底放弃加入北约,同时顿巴斯地区实行“高度自治”。按照克里姆林宫的剧本,乌东四州将组建亲俄的地方武装,其防务由一个俄乌联合委员会管理。这等于把乌克兰的军事主权切走一块,让它永久“芬兰化”。

第二个坑:俄罗斯坚持将能源设施纳入安全保障范围。与此同时,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正与白俄罗斯敲定“波罗的海-2”输气管道项目。一边在谈判桌上“保护”乌克兰的能源设施,一边在桌子底下釜底抽薪,让乌克兰彻底失去能源过境国的地位。

第三个坑:所谓的“立法保障”,根本没有任何国际监督机制。俄罗斯国家杜马通过的法案,随时可以再被推翻。如果西方单方面出兵干预,反而会陷入国际法的泥潭。

普京递出的这根“带刺的橄榄枝”,让基辅左右为难。泽连斯基在白宫一边对特朗普高呼“这是历史性机会”,一边又反复追问安全保障能否覆盖“陆海空全领域”。

乌克兰军方则用行动给出了最真实的回答。8月28日,乌军无人机长途奔袭,一举摧毁了俄罗斯克拉斯诺达尔的阿菲普斯基炼油厂,这一下就干掉了俄罗斯14%的炼油产能。

这种“边谈边打”的策略,暴露了乌克兰的根本困境:既要依赖西方的援助,又绝不愿在主权问题上让步,最终只能被动地卷入大国博弈的漩涡。

阿拉斯加峰会留下的外交真空,正被越来越多的导弹和无人机填满。当欧洲还在为几千公里外的派兵计划激烈辩论时,普京已经悄悄用能源和法律,为俄罗斯筑起了新的安全屏障。

欧洲想把乌克兰变成“准北约”,可能只是又一个被现实击碎的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