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苏冷战翻版?美国想故技重施击败中国,李显龙一语道破玄机

某些决策者似乎固执地相信,过去在特定条件下取得的胜利可以被简单复制。他们倾向于将冷战时期击垮苏联的那一套施压方法,不加思索地用在如今的全球竞争者身上,以为可以重现历史。

这种思考方式,暗示着只要持续围堵并消耗对方,就能达成同样的结果。然而,这套逻辑或许失之偏颇。

新加坡前总理李显龙几年前一番言论,切中要害,提醒人们局势远比想象中复杂。

他的观点建立在事实分析之上,不偏不倚,在当前中美博弈日益激烈的背景下,这些话听来格外有分量。

旧事重提

美苏对抗的历史,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1947年,杜鲁门政府根据外交官凯南的“长电报”建议,推出了援助希腊和土耳其的计划。

这项总额4亿美元的援助,直接针对苏联在欧洲的扩张。这并非临时起意,而是美国长期围堵战略的开端。

此后,美国着手组建北约,联合西欧国家形成军事同盟。苏联则以华沙条约组织作为回应,双方阵营壁垒分明,对抗态势不断升级。

时间进入1980年代,里根政府加大了对苏联的压力。1983年,他宣布“战略防御倡议”,大量投入研发导弹防御系统。

这项举动直接刺激苏联大幅增加军费开支,其国防预算一度占到GDP的17.5%,甚至超过了20%。苏联经济本就过度偏重军工,轻工业和民生领域长期滞后。

资源分配不均导致内部问题不断堆积,经济结构失衡。同时,美国联合沙特,将国际油价从每桶30美元压至12美元。

这直接切断了苏联高达70%的外汇来源,让其经济状况雪上加霜。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试图通过改革扭转局面。他推行的公开化和经济重组措施,却意外加速了供应链的断裂。

工厂生产停滞,基本物资短缺,民众生活水平急剧下降。这些因素共同加剧了社会动荡。

民族矛盾也成为导致苏联解体的关键因素。苏联境内多个加盟共和国寻求自治,其中波罗的海国家表现尤为突出。

1990年,立陶宛等国率先宣布独立,打破了联盟的完整性。最终,外部压力与内部持续动荡的叠加效应,导致苏联在1991年底正式解体。

昔日的超级大国分崩离析,15个共和国各奔东西。美国成为全球唯一的超级大国,这场漫长的遏制策略看似取得了全面胜利。

此一时彼一时

近年来,美国对中国采取了类似的做法。自2018年开始,美国对中国商品征收高额关税。

同时,美方限制技术出口,例如对某些中国企业实施芯片禁售,试图通过切断供应链来削弱中国的经济活力。

然而,历史演变并非简单重复。李显龙在2019年9月28日接受《华盛顿邮报》采访时明确指出,美国想用对付苏联的旧招来对付中国,恐怕行不通。

他强调,中国已经仔细研究了苏联解体的原因,并成功避免了那些曾经的陷阱。

苏联的经济体系是封闭的计划经济,出口比重很低,主要依赖内部循环和军工产业。这种封闭模式使其在全球经济中表现出脆弱性。

中国则不同,自1978年推行改革开放以来,积极吸引外资,逐步建立起全球供应链。中国出口占GDP的比例曾一度超过30%,现在虽然有所调整,但依然保持强劲势头,深度融入世界经济。

具体来看,中国在研发投入上持续增加。2023年,研发经费占GDP的2.64%,远超苏联后期创新乏力的状态。

中国专利申请量连续多年位居全球第一,涵盖半导体、人工智能等关键领域。大量中国企业蓬勃发展,科技园区遍布各地。

工程师团队持续攻克技术难题,推动产业升级。中国在电动汽车和5G技术方面已处于领先地位。

美国的技术封锁并未如预期般阻碍中国发展。相反,在压力之下,中国科技企业反而实现了更多突破。

长江存储量产了232层3D闪存技术,中芯国际突破了成熟制程工艺,华为光子芯片良率达到99.999%。这些技术成果正将美国的“封锁清单”变为中国的“攻关清单”。

在社会治理方面,苏联的改革曾急于求成,反而导致了社会动荡。中国则采取渐进式推进,注重平衡发展,成功避免了大面积失业和物资短缺。

中国通过基础设施建设,例如全国高速铁路网络,连接各地,促进区域均衡发展,有效维护了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

贸易方面,中国与全球200多个贸易伙伴保持密切联系。即便面临关税壁垒,中国商品的出口依然展现出强大的韧性。

特斯拉上海工厂的交付量占据其全球总量的45%,苹果公司80%的供应链位于中国。这些事实表明,中国已成为全球供应链不可或缺的核心。

中国制造业产值占据全球近30%到35%的份额,远超苏联巅峰时期。这种深度捆绑的经济关系,使美国的“脱钩”策略显得不切实际,甚至遭到美国本土企业的反对。

英特尔等美国公司积极游说政府,希望放宽对中国芯片的限制,因为中国市场的巨大重要性不容忽视。资本方的实际行动,比政治家空洞的口号更具说服力。

走出迷思

李显龙曾用“大象打架,小草只能系好安全带”来形容新加坡在中美博弈中的处境。这形象地揭示了许多国家不愿在大国对抗中轻易站队的普遍心态。

美国对华战略的失误,根本在于其霸权思维已经与时代脱节。冷战时期,美国可以轻易将苏联描绘成“邪恶帝国”,因为两国之间确实存在一道“铁幕”。

但今天的中美关系完全不同,这是一种深度交织的互利共生。即使今年特朗普开始其“2.0”任期,将部分中国商品的关税大幅提高至145%。

但中美贸易额今年仍维持在5000亿美元以上,初步数据显示甚至超过6000亿美元。现实是,美国超市货架上的中国商品和华尔街上大量的中国股票,早已将两国经济利益深度绑定。

强行切割这种经济纽带,最终将由美国消费者以及美国的全球盟友承担代价。例如,2023年,日本对华贸易额超过3000亿美元,韩国的芯片出口也主要面向中国。

这些经济现实决定了,这些美国盟友并不愿轻易与中国“脱钩”。

此外,美国也忽视了中俄合作的战略意义。受俄乌冲突影响,俄罗斯被迫将更多贸易出口转向中国市场。

从2022年至今,中俄两国在能源、粮食、基建等领域达成了深度合作。“西伯利亚力量2号”天然气管道项目93%的交易使用本币结算。

俄罗斯小麦首次超越美国,成为中国最大的来源国。搁置了长达25年的中吉乌铁路项目也终于启动,这些合作直接冲击了美元霸权和美国主导的全球秩序。

这种全球范围内的“去美国化”趋势正在悄然改写国际规则。当美国议员呼吁对俄罗斯贸易伙伴加征500%关税时,东盟国家拒绝在联合声明中谴责伊朗。

金砖国家集体推动中东无核区,非洲54国中有48国支持中俄立场。这种全球力量的此消彼长,正深刻地影响着国际格局。

结语

李显龙的观点在后续的国际场合被反复提及。他呼吁通过对话处理分歧,例如南海议题,以避免直接对抗。

2024年访华时,李显龙与中方领导人交换意见,强调中新友好,指出中美矛盾存在,但必须有效管控。

今年新加坡海事周活动上,李显龙再次分析了中美竞争态势,指出美国视中国为挑战者。但他同时强调,贸易战损害的是双方,极端关税只会扼杀经济活动。

李显龙在卸任后首次访华,传递出清晰信号,即抵制集团对立,推动多边主义。他认为,中美两国都需要接受现实,调整各自策略,以实现真正的双赢。

历史演变总是螺旋式上升,并非简单重复。昔日苏联的失败在于其封闭与僵化,而今日中国则因开放与韧性取得发展。李显龙的真知灼见,警示着那个早已翻篇的冷战剧本。

21世纪的国际关系,早已不是零和博弈的旧战场,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或许,只有当我们真正领悟这一点时,才能更好地驾驭未来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