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朱镕基参观周恩来纪念馆,目睹十里长街他眼中泪水涌出不止

2000年4月15日,国务院总理朱镕基与夫人劳安,特地前往江苏淮安,参观了周恩来纪念馆。当他们行至纪念馆中,目睹那段展现周恩来总理逝世后,人民群众在“十里长街”自发相送场景的展览时,朱镕基总理的眼中涌出泪水。他数次拿起手帕,默默地擦拭着。

这并非寻常的感动,这份深沉的情感,仿佛是跨越时空的共鸣,连接着一位为国为民鞠躬尽瘁的总理,与另一位同样心系百姓的领导人。而这座让观者动容的纪念馆,其落成与开馆背后,却藏着一段鲜为人知,却更显其精神重量的故事。

邓大姐的“特别嘱咐”

时间回到1992年初,江苏淮安的周恩来纪念馆已经巍然屹立。按照既定计划,江苏省委省政府正紧锣密鼓地筹备着一场盛大的开馆典礼。这份庄重的仪式,旨在告慰英灵,更向世人展现新中国首任总理的丰功伟绩。

省委书记沈达人亲自出面,特意邀请了中央领导莅临指导,为这场具有重要意义的活动增添光彩与隆重。一切都朝着一个宏大而隆重的方向推进,似乎预示着一场举国瞩目的盛典即将到来。

然而,彼时正住院治疗、身体状况欠佳的邓颖超,在得知家乡的筹备情况后,立刻做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指示。她明确要求,此次纪念馆的开馆仪式,必须“降到最低规模”。

邓颖超的这份指示并非凭空而来,而是有着深刻的考量。那段时间,江苏地区,尤其是淮安,正遭受着严重的自然灾害——水灾的侵袭,当地百姓的生活因此陷入困境。

她深知,在这种特殊时期,任何形式上的过度铺张,都可能给灾区人民带来不必要的负担。周恩来总理一生奉行亲民爱民、艰苦朴素的作风,邓颖超希望纪念馆的开馆仪式,能够最大限度地符合总理生前的品格。

因此,她明确指出,原计划邀请的中央领导同志不应出席,身在京城和外地的周家亲属,以及多数总理生前身边的工作人员,也应避免前来参加。最终,只有少数几位代表出席了开馆仪式。

那年1月6日的开馆典礼上,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李铁映代表中央为纪念馆剪彩,但并没有中央领导的发言。童小鹏、赵炜、周尔萃等少数几位总理身边人与亲属代表,也低调参与了这场仪式。

这一切的“低调”安排,正是邓颖超对周恩来总理精神的忠实守护与传承。她认为,这种朴素而务实的做法,才最能够体现周恩来总理亲民爱民的伟大情怀,也最符合他一生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其实,早在纪念馆筹建之初,邓颖超就曾对相关事宜表达过她的看法。1986年,中央批复同意在淮安筹建周恩来纪念馆。两年后的1988年3月5日,纪念馆的奠基仪式如期举行。

当时已是84岁高龄的邓颖超,因身体原因无法亲临现场,但她特意派出了自己的警卫秘书高振普少将,代表她出席并发表致辞,向参与建设的各方表示感谢和问候,表达了对这项工作的关注。

同年4月,邓颖超正式从工作岗位上离休。即便如此,她对国家建设,特别是家乡淮安的发展,依然保持着一份深切的关怀。她的心,始终与人民、与国家紧密相连。

1988年6月14日,淮安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唐永峰一行专程前往北京,拜访了邓颖超。这次会面中,邓颖超再次提及了周恩来总理生前从未给家乡“开小灶”的往事,以此告诫家乡的干部要坚持原则。

唐永峰向邓颖超汇报了淮安在当地新发现特大地下盐矿的喜讯。邓颖超听后非常高兴,殷切地叮嘱他们,一定要好好开发利用这份宝贵的资源,为人民创造财富。

当谈及筹建中的周恩来纪念馆时,邓颖超的态度依然明确而坚定。她语重心长地强调,纪念馆的建设一定要朴素,必须符合周恩来总理一贯的作风。她的核心思想是,要真实体现一位革命家甘当人民公仆、服务人民的崇高精神。

唐永峰汇报了纪念馆的规划,考虑到淮安的地域特点,拟将其打造成一个风景旅游区。邓颖超听完后,脸上露出了赞许的笑容,她表示:“搞成公园好,大家可以游览,也可以休息。”这番话,再次展现了她以民为本的考量。

临别之际,邓颖超还特意赠予唐永峰一行五本关于周恩来总理的书籍,这份礼物饱含深意,既是对他们的鼓励,更是希望他们能从总理的生平事迹中汲取力量,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不为家门开后路

邓颖超之所以如此坚决地维护周恩来总理的清廉与公仆形象,正是因为她深知,周恩来总理的一生,便是“人民至上”的最好注脚。他不仅将生命奉献给国家民族,更在点滴小事上以身作则,严于律己。

周恩来总理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便亲自制定了著名的“十条家规”。这些家规条条框框,约束着周家的每一个人,核心要义无非是不准亲属搞特殊化,不准谋取任何私利,坚持大公无私。

这些规定绝非空泛的口号,而是被周恩来总理严格执行的铁律。其中一个典型事例,便是他对待自己表妹陈绣云的态度。陈绣云是周恩来总理十四姨娘的女儿,也曾被十四姨娘抚养过周恩寿两年。

新中国成立初期,陈绣云试图通过周恩来的关系为自己谋求一份工作。邓颖超受周恩来委托,回信给陈绣云,凭借这封信,陈绣云获得了上海妇联的介绍,被安排到松江县人民政府,从事扫盲工作。

然而,这份扫盲工作需要下乡,对陈绣云而言,显得有些辛苦,她不愿意吃这份苦。没过多久,她就被调到了松江县印刷厂,担任统计员的职务。

可惜的是,陈绣云在新的岗位上,依然表现不佳。她业务不熟练,也不愿意努力学习,自恃有亲戚关系,工作态度敷衍了事,这让她的表现远低于预期。

到了1951年8月,邓颖超因病住院在上海接受治疗期间,陈绣云特意前去探望。在探望过程中,她向邓颖超大肆倾诉自己对工作的不满,甚至提出了更过分的要求——她想去北京,直接找周恩来总理给她安排工作。

邓颖超当即劝阻了陈绣云的这种想法,并随后写信,明确指出陈绣云思想上的错误。她建议陈绣云要学会独立,甚至提出让她前往苏北参加生产劳动,或者从事义务工作,以此磨练自己。

然而,陈绣云并未能从中汲取教训,也没有真正改正自己的态度。由于工作依然混乱,她再次被调岗,这次是到食堂工作。食堂的劳动强度更大,陈绣云也因此与工友们发生了摩擦。最终,她因劳动辛苦和人际关系问题,选择了主动离职。

松江县政府在得知陈绣云的情况后,将此事上报给了国务院。周恩来总理在收到这份报告后,没有丝毫的徇私情。他立即作出了三条批示,字字铿锵,掷地有声。

第一条,他批示“予陈绣云开除”。第二条,是“给予劳动改造”。第三条,更是严厉,他要求“拟登报声明与她脱离亲戚关系”。这份批示,展现了周恩来总理维护党纪国法,大公无私的坚定立场。

陈绣云在得知总理的批示后,深深悔过。她没有再获得妇联的重新安排工作。最终,她选择了报名响应国家号召,前往甘肃支边,开始了新的生活,也以此为自己过去的行为赎罪。

病榻上的国家大事

周恩来总理不仅对亲属如此严格,他对自己更是严苛到了极致。他常年工作超过十二小时,有时甚至长达十六小时以上,几乎没有个人时间可言。越南胡志明主席曾特意劝他,希望他“每天能多睡两小时”。

即便是到了生命的最后阶段,重病缠身的周恩来总理,其心中所念,依然是国家和人民的安危。1974年10月,周恩来总理已住院治疗,身体极度虚弱。然而,当他从《参考消息》上看到西方国家关于世界粮食危机,以及指责中国依赖进口的言论时,病榻上的他立刻警觉起来。

当天凌晨两点,他顾不上身体的不适,立即致电秘书钱嘉东。在电话中,他清晰地指示钱嘉东,要求他立刻向李先念副总理汇报此事,并收集中国1972年至1974年间粮食进出口的详细数据。

总理的用意十分明确,他要为不久后在联合国世界粮食会议上,驳斥西方的不实言论做准备,以事实为依据,展现中国独立自主解决粮食问题的决心与能力。

不久后,联合国世界粮食会议如期召开,中国代表团正是按照周恩来总理的指示,在会议上庄重发言,用详实的数据和有力的论证,驳斥了那些不实言论,向全世界展现了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总理在北京病逝,终年78岁。即便在弥留之际,他依然心系他人。在临终前,他微弱地叮嘱身边的主治医生吴阶平,一定要好好照顾其他病人,这份临终关怀,令人动容。

不留痕迹的宏愿

周恩来与邓颖超,不仅是革命战友,更是相濡以沫、志同道合的伴侣。他们于1919年五四运动后相识,并于1925年8月8日在广州结为革命伴侣。几十年的风雨同舟,他们共同践行着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理想。

周恩来总理生前有一个特殊的遗愿:他希望自己逝世后,骨灰能够撒入大海,不留痕迹,不给国家和人民增加任何负担。1976年1月8日,周恩来总理病逝后,邓颖超忍着巨大的悲痛,忠实地执行了他的遗愿。

她特意选择了一个最普通的骨灰盒,将周恩来总理的骨灰妥善安放。随后,按照总理生前的愿望,将骨灰撒入了大海。在完成这一切后,邓颖超还将那个普通的骨灰盒小心翼翼地保留了下来,并郑重地交代身边的工作人员,待自己百年之后,她的骨灰也要用这个盒子,撒向同一片大海。

1992年7月11日,邓颖超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遵照她的遗愿,她的骨灰被安放在当年周恩来总理使用过的那个普通骨灰盒中。随后,她的骨灰也被撒入大海,与周恩来总理的骨灰,最终归于同一片浩瀚的蓝色。

淮安周恩来纪念馆,正是在这种“人民至上”的精神指引下建成的。纪念馆于1992年初正式落成,坐落于淮安区永怀路2号。纪念馆占地面积达到了40万平方米,其中水面面积更是占据了惊人的百分之七十。

纪念馆建筑群包括庄严的瞻台、三层的主馆(其中安置有周恩来总理的汉白玉坐像)、详尽展现周恩来生平业绩的陈列馆(共分为五个部分展陈)。此外,还有高耸的周恩来铜像广场(7.8米高的铜像,底座3.6米,像高4.2米)以及与中南海西花厅1:1仿建的建筑。

馆内珍藏着35679件/套的藏品,其中包括287件/套珍贵文物。这些珍品涵盖了红旗轿车、飞机、总理的文稿、长征时期使用的物品、日常办公用品,以及他生前的衣物等,每一件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

泪洒纪念馆

自建成以来,周恩来纪念馆便成为了人们缅怀和学习周恩来精神的重要场所。无数党和国家领导人、各界群众以及国际友人,都曾络绎不绝地前来参观,感受总理的伟大风范。

2000年4月15日,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带着对周恩来总理的崇高敬意,与夫人劳安一同来到淮安周恩来纪念馆参观。当他们驻足于展现周恩来总理逝世后,人民群众在“十里长街”送别总理场景的展区时,朱镕基总理的情绪再也无法抑制。

他被那份真挚的、发自肺腑的哀思所感染,泪水止不住地流淌,需要不断地用手帕擦拭。这一幕,不仅是朱镕基总理个人情感的流露,更是对周恩来总理“人民至上”精神的无声回应。

结语

周恩来纪念馆的“低调”开馆,看似寻常,实则蕴含着邓颖超对周恩来精神的深刻理解与坚守。它超越了形式上的隆重,展现出两位伟人将人民利益置于一切之上的高尚品格。

这份精神的传承,远比任何宏伟的建筑更具穿透力,更能触动人心。周恩来与邓颖超夫妇,用他们的一生,身体力行地诠释了何为“人民公仆”,为后世留下了超越时空的宝贵精神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