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卖掉工厂住进地下室,存款余额5000万,面对媒体:生活太苦了

声明:本文根据真实社会事件改编,人物姓名做化名处理,旨在探讨当代社会现象。

"你们真的有5000万?"

记者盯着手机屏幕上的银行余额,声音有些发颤。

"有又怎样?"李建国从破旧的木凳上站起身。

"钱再多,日子过得不还是这样苦?"

妻子王秀兰在一旁抹着眼泪:"记者同志,你是不知道我们的难处啊。"

昏暗的地下室里,那个显示着八位数字的手机屏幕格外刺眼。

记者愣在原地,半天说不出话来。

01

2018年春节前夕,江苏常州工业园区,李建国的顺达塑料制品厂正在进行最后一批货物的装运。

"李总,这批货发完,咱们厂子今年的营业额就突破3000万了!"

财务总监小刘兴奋地跑进办公室。

李建国坐在真皮老板椅上,叼着中华烟,看着窗外自己的厂房,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

这个从农村出来的汉子,用二十年时间把一个小作坊发展成了拥有200多名员工的大厂。

"今年给大家发双薪,辛苦一年了。"李建国大手一挥。

办公室外传来员工们的欢呼声。

那时的顺达厂,是整个工业园区的标杆企业。

李建国的办公室有120平米,红木办公桌、真皮沙发、名人字画一应俱全。

墙上挂着他和各级领导的合影,还有"纳税大户"、"优秀企业家"等荣誉牌匾。

"老李啊,你这厂子办得可真不错。"

园区管委会主任王主任来视察时总是这样夸赞。

那些年,李建国夫妇住在市区的别墅里,300平米的独栋洋房,花园里种着名贵花草。

王秀兰开着宝马X5,每天到美容院做护理,和几个富太太打麻将。

"秀兰姐,你家老李真有本事,厂子办得这么红火。"牌友们总是羡慕地说。

王秀兰笑得合不拢嘴:"哪里哪里,都是运气好。"

李建国的儿子李明在美国读MBA,每年的学费生活费就要50万。

但对李建国来说,这点钱根本不算什么。

"爸,我想在美国买套房子。"李明在视频通话中说。

"买吧,钱不是问题。"李建国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那时候的李建国,腰杆挺得笔直。

在当地商会的聚会上,他总是坐在主席台上。

其他企业家都愿意和他结交,因为顺达厂的订单多,能带动不少小厂子的生意。

"李总,以后有什么好项目,可别忘了兄弟们啊。"同行们敬酒时总是这样说。

2019年元旦,李建国还在厂里组织了盛大的年会。

请来了县里的文艺团队表演,给员工发了丰厚的年终奖。

"各位员工朋友们,顺达厂能有今天,全靠大家的辛勤工作!"李建国在台上慷慨激昂地讲话,台下掌声雷动。

那时的他怎么也想不到,仅仅几个月后,一切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02

2019年4月的一个上午,李建国正在办公室查看生产报表,秘书急匆匆地敲门进来。

"李总,环保局来人了,说要检查咱们厂。"

李建国心里一紧,但表面还是很镇静:"请他们到会议室,我马上过去。"

环保检查组组长是个戴眼镜的年轻人,神情严肃

"李总,根据新的环保标准,你们厂存在严重的污染问题,必须立即停产整改。"

"停产?"

李建国的声音提高了八度,"我们厂一直按标准生产,怎么会有问题?"

"标准提高了。"

检查组长拿出一份文件,"你们的废气排放、废水处理都不达标,必须全面升级设备。"

李建国接过文件,手都在微微颤抖。

文件上密密麻麻的条款看得他头昏眼花。

"那要投入多少钱?"

"初步估算,至少需要800万的设备改造费用。"

800万!

李建国感觉脑袋嗡的一声。

虽然厂里有钱,但这笔投入对于一个传统制造业来说确实不小。

"能不能宽限几天?我需要准备资金。"

"三天后如果还没开始整改,就要面临巨额罚款,甚至被关停。"

检查组走后,李建国坐在办公室里发呆。

秘书小张战战兢兢地进来汇报:"李总,刚才有几个客户打电话来,问我们什么时候能交货。"

"告诉他们...告诉他们我们正在设备维护。"李建国有气无力地说。

当天下午,李建国召集了高层管理人员开会。

"情况大家都知道了,现在摆在我们面前有两条路:要么投入800万整改,要么关停。"李建国的声音很沉重。

财务总监小刘算了一笔账:"李总,即使我们投入800万整改,按照新的环保标准,我们的生产成本至少要增加20%。现在市场竞争这么激烈,客户不可能接受涨价。"

生产经理老张也点头:"而且整改期间,我们至少要停产三个月,这期间的损失就是几百万。"

销售经理小王更是雪上加霜:"李总,刚才又有两个大客户打电话来,说如果我们不能按时交货,就要解除合同。"

会议室里鸦雀无声,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压抑的气氛。

"那些南方的厂子早就转移到东南亚去了,人工成本低,环保要求也没这么严。"小刘叹了口气。

李建国点燃一支烟,深深地吸了一口:"给我一天时间考虑。"

那天晚上,李建国和王秀兰坐在别墅的客厅里,两人都没说话。

"老李,要不我们也把厂子关了吧。"

王秀兰先开口了,"这些年攒下的钱也够我们下半辈子花了。"

"可是200多个员工怎么办?他们跟着我们这么多年..."李建国的声音有些哽咽。

"你先顾好自己再说别人吧。"

王秀兰劝道,"现在形势变了,不是咱们个人能改变的。"

第二天上午,李建国做出了决定:关停工厂,设备变卖。

"各位,对不起了。"

李建国站在厂区的空地上,对着200多名员工说,"厂子开不下去了,大家另谋出路吧。"

员工们议论纷纷,有的愤怒,有的不解,更多的是茫然。

"李总,我们在这里干了十几年,你说关就关?"一个老员工站出来质问。

"我会按劳动法给大家补偿。"李建国低着头说。

"补偿能顶什么用?我们这个年纪,上哪去找新工作?"

现场一片混乱,有人在骂,有人在哭。

李建国静静地站在那里,任由员工们发泄情绪。

王秀兰在办公楼上看着这一切,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

03

2019年8月,顺达塑料制品厂正式停产。

李建国花了整整三个月时间处理善后事宜。

"李总,设备我们全部收购,总价1200万,您看怎么样?"收购商是个精明的商人,他知道李建国急于脱手。

"原价2000万的设备,你们1200万就想拿走?"李建国有些愤怒。

"李总,现在这种设备市场需求不大,我们收回去还要重新整修。1200万已经是很公道的价格了。"

李建国最终还是同意了。

除了设备变卖的1200万,加上厂房转让费800万,以及账上的流动资金2000多万,李建国总共回笼资金4000多万。

再加上这些年的积蓄,李建国夫妇的总资产达到了5000多万。

"老李,咱们也算是千万富翁了。"王秀兰安慰丈夫说。

但李建国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看着空荡荡的厂房,他仿佛看到了自己20年的心血化为乌有。

"5000万听起来很多,但坐吃山空能坚持多久?"李建国忧心忡忡。

那段时间,李建国经常失眠。

他开始计算各种开支:别墅的物业费每年20万,宝马的保养费每年10万,王秀兰的美容护理费每年15万,还有各种人情往来...

"按照现在的生活水平,我们每年至少要花200万。5000万能用25年,到那时我都80岁了。"李建国越算越心慌。

更让他担心的是儿子李明的费用。

在美国读书每年50万,毕业后还要在那边买房创业,又是一大笔开支。

"老李,你想多了。咱们可以降低一些开支嘛。"王秀兰说。

"降低开支?容易说。"

李建国苦笑,"你知道咱们现在每个月的固定开支是多少吗?光是房贷车贷就要8万。"

是的,虽然李建国有5000万现金,但别墅还有300万贷款没还清,豪车也是贷款购买的。

2019年10月,李建国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卖掉别墅和豪车,租房居住。

"你疯了?"

王秀兰不敢置信,"咱们好歹也是有身份的人,怎么能去租房?"

"面子能当饭吃吗?"

李建国反问,"现在不节省,以后连面子都保不住。"

别墅最终以950万的价格售出,扣除剩余贷款,净得现金650万。宝马X5也卖了35万。

李建国的资产再次增加到了5685万。

但他并没有因此轻松,反而更加焦虑了。

"现在我们没有固定收入,只能靠这些钱维持生活。必须精打细算,能省一分是一分。"李建国对王秀兰说。

于是,这对曾经住别墅开豪车的夫妇,开始了寻找廉价租房的生涯。

04

2019年11月,李建国夫妇搬进了城郊一个老旧小区的出租房。

这是一套60平米的两居室,家具老旧,墙皮斑驳,和他们之前的别墅形成了天壤之别。

"这房子一个月才1500块,比咱们以前的别墅物业费都便宜。"李建国似乎很满意。

王秀兰坐在发旧的沙发上,看着四周简陋的环境,心里说不出的委屈。

"老李,我们真的要住在这种地方吗?"

"有什么不好的?能遮风挡雨就行。"李建国已经开始适应新的生活方式

"你看,省下的这些钱,够我们用好几年的。"

但王秀兰怎么也适应不了。

以前她每天都要去美容院,现在连基础护肤品都舍不得买。

"秀兰,你变了好多。"老邻居碰到她时说。

王秀兰只能尴尬地笑笑,不知道该如何解释自己的境遇。

更让她难堪的是,以前的那些富太太朋友们渐渐疏远了她。

没有了豪车接送,没有了名牌包包,她在那个圈子里显得格格不入。

"秀兰姐最近怎么不来打牌了?"

"听说她家出了点事情。"

"什么事情?"

"具体不清楚,反正好像生意不好做了。"

这些窃窃私语传到王秀兰耳朵里,让她更加不愿意出门。

李建国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

以前的商会朋友们听说他关了厂子,态度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老李啊,听说你现在闲着?要不要考虑投资点什么?"有朋友建议。

"暂时不考虑了。"李建国婉拒了。

他现在对任何投资都很谨慎,生怕再次血本无归。

2020年春节,李建国夫妇过了一个冷清的年。

以前每年春节,他们的别墅里都会聚集亲朋好友,热闹非凡。

现在这个小出租房根本容不下几个人。

"爸妈,你们现在住的地方看起来...挺朴素的啊。"

儿子李明从美国回来过年,看到父母的居住环境时显得很惊讶。

"朴素点好,朴素点好。"

李建国尴尬地解释,"现在讲究环保节约。"

李明虽然没说什么,但脸上的表情很复杂。

在美国的同学朋友面前,他总是说自己家里有工厂,父亲是企业家。

现在看到这个情况,他心里也很不是滋味。

"爸,我在美国的生活费..."李明欲言又止。

"你放心,学费生活费照常给。"

李建国赶紧说,"这点钱还是有的。"

但实际上,李建国心里已经开始计算儿子的费用对家庭财务的影响了。

每年50万的费用,对于现在没有收入的他们来说,确实是一笔不小的负担。

2020年疫情期间,李建国更加深居简出。

他开始精确计算每一笔开支,甚至连买菜都要货比三家。

"老李,一把青菜而已,用得着跑三个菜场吗?"王秀兰有些不耐烦。

"积少成多啊。"

李建国认真地说,"东门菜场的青菜3块钱一斤,南门菜场要4块钱,一斤就能省1块钱。"

王秀兰听了这话,心里五味杂陈。

几年前他们出门吃饭动辄几千块钱,现在却为了1块钱的差价跑遍全城。

李建国还学会了记账,每天晚上都要把当天的开支详细记录下来。

"今天买菜15块,买米25块,水电费分摊8块,总共48块。"

李建国一边记一边念叨,"一个月生活费控制在1500块以内,一年就是18000。"

看着丈夫认真记账的样子,王秀兰心里说不出是什么滋味。

05

2021年上半年,李建国夫妇搬进了现在居住的地下室。

这个地下室位于城中村,每月租金只要800块钱。

虽然环境更加简陋,但李建国觉得这样更节约。

"地下室冬暖夏凉,还省空调费。"李建国这样安慰妻子。

地下室大约30平米,除了一张床、一张桌子、两把椅子和一个简易衣柜,几乎没有其他家具。

墙面潮湿发霉,天花板时不时会滴水。

王秀兰每天最痛苦的事情就是洗衣服。

地下室没有洗衣机,她只能到公共洗衣房去洗,每次3块钱。

"以前在别墅里,我有专门的衣帽间,现在连洗个衣服都这么麻烦。"王秀兰边洗边抹眼泪。

更让她难受的是周围邻居异样的眼光。

地下室的住户大多是外来务工人员,他们很难理解为什么一对中年夫妇会选择住在这里。

"这两口子看起来不像没钱的人啊,怎么也住地下室?"

"是不是有什么隐情?"

面对这些议论,李建国总是保持沉默。

他心里有自己的算盘:每个月省下的700块房租,一年就是8400块,十年就是84000块。

李建国的节俭达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

他从来不买新衣服,所有的衣服都是以前的存货。

吃饭也极其简单,早餐是白粥咸菜,午餐是挂面鸡蛋,晚餐是白菜豆腐。

"一天的伙食费控制在15块钱以内。"李建国对自己的节俭很自豪。

王秀兰有时候实在忍不住想改善一下生活,但都被李建国制止了。

"老李,咱们偶尔吃顿好的不行吗?我想吃点肉。"

"肉多贵啊,一斤要30多块。咱们一个月的生活费才1500,吃一顿肉就是好几天的钱。"

"可是咱们有5000多万啊!"王秀兰终于忍不住爆发了。

"5000万算什么?坐吃山空很快就没了。"

李建国的语气很严厉,"你知不知道现在通胀有多厉害?钱越来越不值钱了。"

这样的争吵在地下室里经常发生。

王秀兰觉得丈夫已经走向了极端,而李建国认为妻子不懂得未雨绸缪。

2021年年底,有媒体偶然发现了他们的故事。

一个记者在采访城中村务工人员生活状况时,无意中了解到了这对"特殊"的夫妇。

"您能告诉我您的银行存款吗?"记者起初以为他们是因为贫困才住地下室。

李建国犹豫了一下,拿出手机展示了银行账户余额:50,847,362元。

记者看到这个数字时完全愣住了。

"那您为什么要住在地下室?"

"生活太苦了。"

李建国长叹一声,"你不知道我们的难处。"

这个采访视频很快在网络上传播开来,引起了巨大的争议。

网友们对李建国夫妇的行为议论纷纷,有人说他们是"为富不仁",有人说他们是"精神病"。

但真正了解内情的人却寥寥无几。

直到有一天深夜,邻居老张无意中看到李建国夫妇鬼鬼祟祟地出门,手里还拎着一个大包。

他们上了一辆出租车,车子开向了城市的另一个方向。

第二天一早,老张忍不住向其他邻居提起了这件事:"你们说,他们大半夜的去干什么?那个包里装的会是什么?"

这个疑问像一根刺一样扎在大家心里。

更奇怪的是,李建国夫妇回来后脸色都很沉重,王秀兰的眼睛还红肿着,显然哭过。

记者第二次来采访时,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个细节。

当他试图深入了解时,李建国夫妇的反应异常激烈。

王秀兰甚至当场失声痛哭,李建国的手也在不停地颤抖。

6

李建国夫妇深夜外出的目的地,是市里最好的肿瘤医院。

那个神秘的包里装的不是别的,正是厚厚一沓的检查报告和药品。

"李先生,您爱人的病情又有些变化。"

主治医生的声音很沉重,"需要使用进口的靶向药物,但这种药物很贵,一个月需要8万块钱。"

王秀兰听到这个数字,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

她患的是胰腺癌晚期,这个消息是在2019年工厂关停后不久确诊的。

"医生,这种药能治好吗?"李建国的声音在颤抖。

"只能延缓病情发展,具体能延长多少时间很难说。可能是几个月,也可能是几年。"

几年来,王秀兰的治疗费用已经花费了将近1000万。

这笔巨额的医疗支出,才是李建国极度节俭的真正原因。

"老李,我知道拖累你了。"回到地下室后,王秀兰虚弱地说。

"别说这种话。"

李建国握着妻子的手,"有钱就有希望,咱们一定要坚持下去。"

但实际上,李建国心里比谁都清楚。

按照现在的治疗费用,剩下的4000多万可能也坚持不了几年。

这就是为什么他要如此节俭,每一分钱都要算清楚。

除了妻子的医疗费用,还有一个更大的隐患在等待着他们。

2020年,儿子李明在美国也被诊断出患有严重的心脏病,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美国的医疗费用更是天价,一次手术就要200万人民币。

"爸,我的保险不能完全覆盖这个手术费用。"李明在电话里哽咽着说。

"你别担心,爸爸有钱。"李建国强撑着说。

但放下电话后,李建国整个人都瘫坐在椅子上。

妻子的病,儿子的病,就像两座大山压在他心头。

这就是为什么他们有5000万却不敢花的真正原因。

这些钱在外人看来是巨款,但面对病魔,却显得如此微不足道。

"咱们现在每年光是医疗费用就要300万,加上儿子在美国的费用,一年就是350万。按这个速度,我们的钱最多能坚持15年。"李建国在心里一遍遍地计算着。

15年后,他74岁,王秀兰71岁。

到那时候,如果王秀兰还活着,他们该怎么办?

这种对未来的极度恐惧,让李建国变得越来越偏执。

他开始怀疑一切开支都是浪费,开始对每一分钱都斤斤计较。

"秀兰,你知不知道现在的通胀率?知不知道医疗费用涨得有多快?"

李建国经常这样对妻子说,"我们必须为最坏的情况做准备。"

在他的计算中,如果通胀率是5%,医疗费用每年上涨10%,那么15年后他们每年需要的费用可能超过1000万。

这样算下来,现在的5000万根本不够用。

从企业家到"贫民",李建国经历的不仅仅是财富的变化,更是心理的巨大冲击。

当年风光无限的时候,他觉得钱很好赚。

一年几千万的营业额,几百万的利润,让他产生了一种错觉:钱是源源不断的。

但工厂关停后,他第一次意识到自己的收入来源断了。

没有了现金流入,只有支出,这种感觉让他极度恐慌。

7

"以前我觉得自己很富有,现在才知道自己其实很脆弱。"李建国对心理医生说。

是的,在妻子确诊癌症后,李建国也开始接受心理治疗。

但他对心理医生也隐瞒了自己的真实财务状况。

"我现在每天都在算账,算我们还能活多少年,算钱够不够用。"

李建国在诊室里痛苦地说,"我睡不着觉,一闭眼就是各种数字在跳动。"

心理医生分析说,李建国患上了严重的焦虑症和强迫症。

他对金钱的控制欲已经到了病态的程度。

但心理医生不知道的是,李建国的焦虑并非没有根据。

他面对的是真实的经济压力和生存危机。

"你们不懂。"

李建国在心里默默地说,"你们以为我有5000万就可以高枕无忧,但你们不知道这些钱面对病魔有多么不堪一击。"

更让李建国痛苦的是,他不能向任何人诉说自己的真实处境。

如果说出妻子患癌的事实,会给妻子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

如果说出儿子的病情,又担心影响儿子的治疗信心。

他只能一个人承受这一切,在别人眼中扮演一个"有钱却装穷"的怪人。

"老李,你变了。"

王秀兰虚弱地说,"以前的你不是这样的。"

"我没变。"李建国固执地说,"是这个世界变了。"

但实际上,他知道自己确实变了。

以前豪爽大方的企业家李建国已经死了,现在活着的是一个被疾病和贫困恐惧折磨的可怜人。

8

李建国夫妇的故事在网络上引发了激烈的讨论。

"有5000万还哭穷,简直是矫情!"很多网友愤怒地评论。

"这种人就是为富不仁的典型代表!"

"建议把他们的钱没收,分给真正需要的人!"

面对这些谩骂和指责,李建国夫妇选择了沉默。他们不能解释,也不敢解释。

但也有一些细心的网友发现了问题:"你们有没有觉得这对夫妇的表情很痛苦?特别是那个女人,眼神里有种绝望的感觉。"

"会不会有什么隐情?"

"有5000万的人没必要住地下室博同情吧?"

一些理性的网友开始思考这件事的复杂性。

但在情绪化的网络环境中,这些理性的声音很快被淹没了。

媒体的报道也大多集中在猎奇和批判上,很少有人去深入挖掘背后的真相。

"富人装穷引争议"、"千万富翁住地下室"这样的标题更容易吸引眼球,也更符合公众的情绪需求。

但真相往往比表象复杂得多。

李建国夫妇的故事,实际上反映了一个深刻的社会问题:在医疗费用高昂的现实面前,即使是千万富翁也可能陷入贫困的恐惧。

根据相关统计,中国每年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家庭数量仍然很大。

即使是中产阶级,面对重大疾病时也往往措手不及。

李建国夫妇的5000万看似很多,但在现代医疗体系面前,这笔钱的购买力其实很有限。

特别是面对需要长期治疗的慢性病和罕见病时,医疗费用的增长速度往往超过一般人的想象。

更重要的是,当一个人失去了创造财富的能力后,任何数额的存款都会带来焦虑感。因为存款只会减少,不会增加。

2022年春节前夕,王秀兰的病情急剧恶化。

医生建议使用更昂贵的治疗方案,费用是每月15万。

"医生,还有其他选择吗?"李建国几乎是哀求地问。

"这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案。如果不用,病人可能撑不过这个春节。"医生的话如同晴天霹雳。

李建国咬咬牙,同意了这个治疗方案。

一个月15万,一年就是180万。

加上儿子的费用,他们一年的支出达到了400万。

按这个速度,5000万最多只能坚持12年。

"12年后我就70岁了。"

李建国在心里算着,"到那时候我还能工作吗?还能赚钱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这就是李建国最恐惧的地方:他看得到自己财富枯竭的那一天。

而在那一天到来之前,他必须像守财奴一样节省每一分钱。

2022年上半年,儿子李明的手术很成功,但这次手术花费了300万人民币。

李建国的存款余额下降到了4700万。

看着银行账户上的数字,李建国的心情很复杂。

一方面庆幸儿子手术成功,另一方面又为快速减少的存款感到焦虑。

"按照现在的花费速度,我们的钱真的撑不了多久。"李建国对王秀兰说。

王秀兰虚弱地点点头:"老李,要不我们就别治了吧。这样下去,钱花光了,人也救不了。"

"不行!"

李建国坚决地说,"有钱就要治,治到最后一分钱为止。"

但他心里其实也很矛盾。

继续治疗,钱会越来越少。

不治疗,妻子就会离开人世。

这是一个无解的选择题。

李建国夫妇的故事,揭示了现代社会一个被忽视的问题:财富安全感的缺失。

在传统观念中,有钱就意味着安全。

但在现代社会,医疗费用的飞涨、通胀的压力、收入来源的不稳定,都让财富变得脆弱。

特别是对于失去创收能力的中老年人来说,任何数额的存款都可能产生不安全感。

因为他们清楚地知道,这些钱只会越来越少,不会越来越多。

李建国曾经是成功的企业家,但在环保政策的冲击下,他的企业轰然倒塌。

这种经历让他深刻地认识到,任何看似稳定的东西都可能瞬间消失。

"我以前觉得自己的厂子会一直开下去,结果说关就关了。"

李建国反思着,"现在这5000万,谁知道能坚持多久?"

这种不安全感是合理的。

在经济环境快速变化的今天,任何人都可能面临收入断崖式下跌的风险。

而医疗费用的不断上涨,更是让普通人的财务安全雪上加霜。

根据国际经验,一个家庭如果面临重大疾病,通常需要准备年收入10-20倍的医疗储备金。

对于没有收入来源的退休人员来说,这个比例可能更高。

从这个角度来看,李建国夫妇的担忧并非完全没有道理。

5000万的存款面对长期的重病治疗,确实可能不够用。

更深层次的问题是,现行的医疗保障体系对于重大疾病的保障力度还不够。

即使有医保,很多昂贵的治疗手段仍然需要患者自费。

这就导致了"因病致贫"现象的普遍存在。

李建国夫妇的极端节俭行为,实际上是对这种制度缺陷的一种无奈应对。

他们用最原始的方式——节省开支,来应对不确定的医疗支出。

9

2023年初,王秀兰的病情相对稳定了一些。

新的治疗方案虽然昂贵,但确实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医生说我可能还能活几年。"王秀兰对丈夫说,语气中既有庆幸,也有无奈。

几年的时间,对于健康的人来说可能很短暂,但对于李建国夫妇来说,却意味着巨额的医疗费用。

"几年就是几百万,甚至上千万。"李建国心中默算着。

但不管怎样,他们都会坚持下去。

即使最后倾家荡产,也要为妻子争取更多的时间。

这对曾经风光无限的夫妇,现在过着外人难以理解的生活。

他们有着普通人难以想象的财富,却过着比贫困人口还要节俭的日子。

他们的故事没有标准答案。

你可以说他们是守财奴,也可以说他们是现实主义者。

你可以批评他们的极端行为,也可以理解他们的无奈选择。

在那个潮湿阴暗的地下室里,李建国依然每天精确地计算着开支,王秀兰依然忍受着病痛的折磨。

他们不知道明天会怎样,不知道钱够不够用,不知道还能坚持多久。

但他们知道,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为了生存而战斗下去。

即使这种战斗,在外人看来是如此的荒诞和不可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