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时期的“喀秋莎”火箭炮,在上个世纪绝对是顶尖级别的武器。
它的火力实在太猛,不仅让美军听到就头疼,很多欧洲国家也对它又怕又敬。
说起它的威力,当年在朝鲜战场上可是出了大力气,对我们的志愿军取得胜利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特等功臣谭秉云后来回忆喀秋莎在朝鲜战场上的表现时,曾经这么说:
“那家伙太厉害了……一排齐射打过去,美军阵地上基本就没啥能动的了。”
另外,洪学智在他的《抗美援朝战争回忆》这本书里,也写到了喀秋莎参战时的情景:
“无数道火光扑向敌人阵地,半边天都被照亮了,眨眼之间对方地盘上就全是一片火海。”
还有一个细节挺有意思:当时喀秋莎炮兵师被大家叫作“炮兵之王”。只要他们的车开过来,沿途遇到的步兵都会主动让路。
从这点也看得出来,喀秋莎的地位和威力,确实让人服气。
那么,它在朝鲜战场上到底是怎么发挥作用的?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回到那段让人难忘的历史中。
“喀秋莎”这个名字,其实是俄语的音译,原来的意思就是“好姑娘”。
光听名字,你可能会觉得这东西挺温柔的,可实际上它一发威,就像猛虎下山,敌人阵地根本扛不住。
喀秋莎火箭炮,正式的型号是BM-13,是苏联在二战期间研发并投入使用的一款车载火箭炮系统。
这款火箭炮是由当时年轻的苏联火炮设计师利昂契夫在30年代末搞出来的,由沃罗涅日州的共产国际兵工厂负责制造。
喀秋莎最大的特点,是采用了滑轨式发射架,一共有8条发射轨,能一口气连射16枚132毫米的火箭弹。
最远能打到8.5公里外,发射模式可以选单发、局部连发或者全弹齐射——全部打完只要7到10秒,火力非常恐怖。
1941年7月,苏军第一次在白俄罗斯的奥尔沙市动用喀秋莎,就对德军造成了毁灭性打击。德军一列火车的军用物资,短短10秒内就陷入火海,彻底报废。
在朝鲜战场大显身手的“喀秋莎”
之前喀秋莎火箭炮在苏德战场上就立下大功,成了苏联炮兵的标志,也象征着胜利。
它第二次大放异彩,就是在抗美援朝时期,被我们志愿军大规模用上了战场。
它火力特别猛,给美军带来沉重打击,甚至一度被美军误以为是“原子炮”。
1950年10月,志愿军跨过鸭绿江之后,凭着毛主席的远见和彭老总出色的指挥,一开始跟美军交手就连续告捷,打得对方有点懵。
不过,美军毕竟装备优势太明显,尤其是完全掌握制空权,火力也猛,慢慢让我们原本擅长的隐蔽作战变得困难,后续作战中就特别需要加强自己的火力。
有时候,就算我们成功把美军分割包围了,也很难突破他们临时用坦克和空投物资搭建起来的坚固防线,只能看着对方跑掉。
紧要关头,苏联向我们支援了120门喀秋莎火箭炮,志愿军马上以此组建了炮兵第21师。
但真正形成战斗力,还得靠严格训练。
当时主要面临三大难题:指挥员和战士普遍文化不高、会开汽车的驾驶员不够、再加上缺乏在各种地形条件下熟练操作喀秋莎准确打击敌人的能力。
照正常进度,21师完成全面训练至少得一年。
但战场根本等不了那么久,最后21师采取“急用先学,学了就用”的实用原则,硬是把训练周期压缩到只有28天,很快就迎来第一次实战。
1951年秋天,美军向我军阵地发起一场大规模进攻,兵分三路,来势汹汹。
那一仗,志愿军喀秋莎炮兵21师首次参战,全军上下都对它抱了很大期望。
不过真正实战效果会怎样,当时谁也不敢说一定有把握。
当时,21师下辖的203团接到指令,要支援兄弟部队,向美军第7师发起反击。
这任务确实不轻松。美军仗着空中和炮火的绝对优势,几乎没吃过什么大亏。
虽然这时我们也有了喀秋莎,但真要跟这么强的对手硬碰硬,谁也不敢说就能轻松拿下。
没想到,志愿军很快用出其不意的战术,打破了这种局面。
他们没有把喀秋莎集中摆在一处,这样就最大限度避开了美军炮击和空袭可能带来的重创。
相反,他们特别发挥了喀秋莎机动性好的特点,把整个炮兵单位拆成多个小组,分散隐藏起来。
白天,这些炮就藏进山里林中,根本看不见影。一到晚上,就悄悄开出来发动攻击,打得美军根本摸不着头脑。
真正交上火的时候,喀秋莎一下子爆发出惊人的破坏力。一连串齐射打过去,美军阵地眨眼就变成火海。
不少美军士兵在炮火中惨叫逃命,有些侥幸逃出来的,因为从没见识过这种恐怖火力,竟然以为我们用了核武器。
他们一边拼命往后跑,一边大喊“志愿军扔原子弹了!”,这也成了战争当中一个有点荒诞的传闻。
21师首战就打赢了,给大家鼓足了信心。
紧接着,202团配合47军再次出击,这一次瞄准的是美军的王牌——骑兵第1师。
这支部队可是美军的脸面,不光装备特别好,打仗经验也特别丰富。
他们之前已经领教过喀秋莎的厉害,所以这次格外警惕,做足了准备。
为了减少炮火带来的伤亡,美军在阵地上修了大量坚固的防御工事,想靠这些来挡住志愿军的攻势。
不过,志愿军用一个既简单又高效的办法,提前看穿了他们的打算,最终彻底打破了他们的幻想。
当时志愿军先对美军阵地来了一轮猛烈炮击,之后吹起冲锋号,假装要发起冲锋。
美军早就熟悉了我军冲锋号的声音,一听到号声,他们就以为炮击已经结束,一个个从掩体里探出头来准备迎战。
可就在这个时候,喀秋莎的第二轮齐射突然打过来,瞬间又让美军伤亡惨重。
到了1951年年底,金城战役打响。这一仗不仅再次展现出喀秋莎的强大火力,也成了整个抗美援朝战争中规模最大、打得最艰苦的一战。
当时炮兵第21师再次承担起重要任务,全师上下都下定决心,哪怕拼到最后也要守住阵地。
面对兵力占优的美军,炮兵21师和步兵紧密配合,靠着“喀秋莎”火箭炮发挥了巨大作用。
当时志愿军采用前后两线布置的策略,炮兵21师在整个战役中先后进行了69次齐射。这一仗总共消灭敌军超过9万人。
可以说,这场战役让喀秋莎的威力发挥到了极致,既大面积覆盖了敌方步兵,又精准打击了对方的炮兵阵地,战果非常显著。
总的来看,喀秋莎火箭炮在朝鲜战场上的表现,完全配得上一个“猛”字。它不光给敌人造成重大伤亡,更给他们带来了沉重的心理压力。
就像谭秉云说的那样,“一排齐射打过去,美军阵地上基本就没什么活口了”,这句话生动地概括了喀秋莎的可怕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