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张国焘请求中央提供生活补助,主席回应:同意,但有一条件

参考来源:《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关于张国焘最近情况简报》《张国焘传》《张国焘传记和年谱》《张国焘夫人回忆录》等史料部分章节仅代表笔者个人观点,请理性阅读

1959年1月,一份名为《关于张国焘最近情况简报》的汇报材料静静地摆在了中南海的办公桌上。

这份简报记录的内容,让许多人都感到意外——那个20年前被开除党籍的张国焘,居然主动与党组织取得了联系。

张国焘在香港生活困顿,向中央请求提供生活补助。

这个请求传到最高层后,引起了高度关注。经过慎重考虑,伟人在简报上亲笔写下了批示,同意提供补助,但提出了一个明确的条件。

这个条件背后,隐藏着当时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张国焘多年来的真实处境。

从革命创始人到叛党投敌,再到晚年的贫困潦倒,张国焘的人生轨迹充满了戏剧性的转折。而1958年的这次请求,成为了他人生中又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一】从革命青年到党的创始人

张国焘,1897年11月26日出生于江西萍乡。

他的父亲是晚清贡生,在北洋政府时期担任过知事。家庭条件的优越让张国焘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表现出过人的才华和学习能力。

1916年秋,19岁的张国焘考入北京大学理工预科。

这个时期的北大,正是新思想、新文化的摇篮。在这里,张国焘遇到了改变他一生的人——李大钊。

李大钊时任北大图书馆主任,学识渊博,在学生中享有很高的威望。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时,张国焘表现得非常积极。

他被推举为北京学生联合会讲演部部长,组织学生到北京城内外街道、火车站以及集镇等地进行露天讲演,散发宣传品,宣传抵制日货。

在这场运动中,张国焘始终冲在前面,成为第一批被抓的学生领袖。

6月7日,张国焘出狱时,北京大学门口聚集了全体学生热烈欢迎。张国焘挺着胸膛,昂首迈步,走在队伍最前排,像个从前线凯旋的英雄。

这次经历让张国焘在学生中建立了很高的威望,也为他后来成为党的创始人奠定了基础。

1920年,在李大钊的指导下,北京共产主义小组成立。张国焘负责组织工作,主要指导工人运动。

李大钊从他每个月140元的工资当中拿出80元作为北京支部的活动经费。

张国焘同样慷慨解囊,将家里给他的一年生活费300块钱全部捐出来支持革命事业。

张国焘在长辛店开展工人运动的工作尤其出色。长辛店距北京城21公里,京汉铁路北段的修车厂设在这里,有工人3000余名。

张国焘经过调查,决定在长辛店创办劳动补习学校,让工人及其子女接受教育。他口才出众,演讲深受工人欢迎,工作开展得很成功。

1921年7月,张国焘作为北京代表出席了中共一大,当选为中央局成员,分管组织工作。

会后,他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主任兼《劳动周刊》主编,成为党的早期重要领导人之一。

在中共二大、三大、四大、五大中,张国焘都担任了重要职务,是党内资历最深的领导人之一。

【二】叛党投敌的历史转折

张国焘人生的重大转折发生在长征时期。

1935年6月,中央红军与张国焘领导的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地区会师。

当时红四方面军有近八万人,而中央红军经过长征只剩不足三万人。实力对比的变化让张国焘产生了其他想法。

会师后,张国焘取代周恩来出任红军总政治委员。可是,张国焘坚持南下,而中共中央坚持北上路线,双方产生了严重分歧。

1935年10月,张国焘在四川马尔康县卓木碉开会,决定另立"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自任"中共中央主席",并宣布开除伟人、周恩来、博古、洛甫的党籍。

这个"第二中央"的成立引起了党内外的强烈反响。

1936年1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陕北作出《关于张国焘同志成立"第二中央"的决定》。

在共产国际的压力下,1936年6月,张国焘被迫宣布取消"第二中央"。

1937年3月,张国焘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受到严厉批判。

面对组织的批评,张国焘不仅没有认真反思自己的错误,反而心怀不满,认为自己受到了排挤。

1938年4月初,张国焘趁祭黄帝陵的机会,擅自离开陕甘宁边区,投靠了国民党。4月18日,中共中央正式开除了张国焘的党籍。

张国焘投靠国民党后,蒋介石安排他到戴笠手下工作。

他主持所谓"特种政治问题研究室",担任研究室的少将主任,为国民党特务组织策反中共人员出谋划策。

他还主办"特种政治工作人员训练班",专门从事反共的特务活动。

1948年6月,张国焘在上海创办《创进》周刊,继续进行反共宣传。1948年底,随着国民党大势已去,张国焘停办《创进》,携家人逃到台湾。

1949年冬,在台湾混不下去的张国焘又带着妻子杨子烈和三个儿子转到香港。

【三】香港生活的窘迫困境

1949年冬,张国焘一家来到香港时,面临的是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

从大陆的政治风云到海岛的平民生活,这种巨大的反差让曾经叱咤风云的张国焘感到极不适应。

在香港的最初几年,张国焘主要靠给各种报刊写稿维持生活。

他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和丰富阅历,为香港的一些报纸和杂志撰写时政评论和回忆性文章,获得一些稿费收入。

可是好景不长,随着时间的推移,香港几家大报刊已经不像以前那样用他的稿子了,收到退稿信成了家常便饭。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张国焘敏锐地察觉到这可能会带来黄金价格的上涨。

他决定以全部家当5000美金作押,在金融市场上投资黄金。

起初,正如张国焘所预料的,黄金价格一路走高,这让他看到了翻身的希望。

可是突然间,黄金价格一夜大跌。等张国焘明白过来是怎么回事时,价格已经跌得惨不忍睹。

这次投资失败让张国焘几乎血本无归,本就紧张的家庭经济状况雪上加霜。

更加不幸的是,张国焘的妻子杨子烈在一次外出买菜时不慎跌倒,摔断了臀盘骨,从此成了跛子,行动极不方便。

高昂的医疗费用和妻子的残疾,让这个本就困难的家庭陷入了绝境。

接连的打击让张国焘一下子老了许多。他每天没什么事可做,只能订几份报纸看看,专门研究一些时事问题,有时写点评论寄给小报赚点零钱。

从曾经的党的创始人到现在的落魄文人,这种巨大的心理落差让张国焘经常陷入深深的沮丧之中。

【四】1958年的转机与希望

到了1958年,中国大陆正在开展轰轰烈烈的大跃进运动,经济建设如火如荼。这些消息传到香港,让张国焘内心产生了复杂的情感。

一方面,他为祖国的建设成就感到震撼;另一方面,作为一个流落海外的老人,他也为自己的处境感到深深的孤独。

经过反复思考,张国焘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再次主动与党组织取得联系。

这一次,他不再提回国的事情,而是实事求是地表达了自己的现实需求。

1958年10月,他通过各种渠道,与中国共产党在香港的工作人员接触,表示愿意为新中国做点事情,同时也坦率地提出了自己面临的实际困难,希望中央能够提供一些生活补助。

这个请求对于一个20年前被开除党籍的人来说,确实需要很大的勇气。

张国焘在与党的工作人员接触时,详细说明了自己在香港的生活状况:妻子残疾,收入微薄,生活确实比较困难。

他表示,看在自己过去对革命也有过一些贡献的份上,希望组织上能够给予一些人道主义的帮助。

消息很快传回了北京。考虑到张国焘的特殊身份和复杂情况,没有人敢随意表态。

中央有关部门对此事进行了认真研究,收集了张国焘在香港的详细情况,包括他的生活状况、经济来源、社会关系等等。

党中央领导层早就清楚张国焘这些年在香港的真实处境。

经过综合分析,中央将这一情况整理成正式的内部简报。

1959年1月5日,《关于张国焘最近情况简报》正式呈送给最高领导层,等待着最高层的批示。

这份简报不仅详细记录了张国焘的请求,还涉及了他在香港期间的一些敏感问题,这些问题将直接影响到中央对他请求的最终决定。

张国焘的这个请求在中南海引起了高度关注。

作为党的创始人之一,张国焘的特殊身份让任何关于他的决定都显得格外重要。经过深思熟虑,伟人在这份简报上亲笔写下了批示。

批示的内容既体现了对历史的尊重,也反映了对现实的清醒认识。伟人同意考虑为张国焘提供生活补助,但同时提出了一个明确的前提条件。

伟人提出的条件,不仅关系到他个人的未来,也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和党的形象。这个条件的具体内容,将决定张国焘是否能够获得组织上的最后一次机会......

【六】伟人的明确条件

1959年1月5日,当《关于张国焘最近情况简报》摆在伟人面前时,他经过深思熟虑,在简报上写下了明确的批示:"应劝张国焘割断他同美国人的关系。如能做到这点,可考虑给以个人生活方面的补助。"

这个条件看似简单,实际上却直指问题的核心。当时的中美关系极度紧张,而张国焘与美国情报部门的关系早已不是秘密。

就在张国焘生活最困难的时候,1953年7月,美国人找到了他。

美国中央情报局派遣驻港负责人,开始对这位前中共领导人产生了浓厚兴趣。

从1953年开始,CIA驻港负责人先后20多次拜访张国焘,这些美国情报人员对张国焘的态度很客气,他们声称只是想了解一些中国共产党内部的情况。

对于美国人的要求,张国焘总是尽己所知地提供信息。

作为回报,他从美国人那里也得到了一些报酬,使经济窘迫的状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这种关系对于张国焘来说具有双重意义。

一方面,它确实为他提供了重要的经济支持,在他最困难的时候帮助他维持基本的生活;

另一方面,这种关系也让他在政治上背负了更重的包袱,使他与祖国和人民的距离越来越远。

中共八大召开后,张国焘注意到国内形势有所宽松,曾经萌生过回国的念头。他通过各种渠道,向中共中央转达了自己的请求。

不久,中国共产党来人了,告诉他回去是可以的,但前提条件是承认错误。

面对这个条件,张国焘犹豫再三,最后还是决定不回去了。

1961年,美国堪萨斯大学"名人中心"的研究员找到张国焘,建议他写回忆录。

这位研究员对张国焘说:"你在中国共产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离开你,任何中国共产党的历史都不完整。"

他们承诺每月给张国焘2000港元作为生活费用,书出版后稿费照样付给他。

张国焘接受了这个建议,在江西同乡许鹏飞和涂公遂的帮助下,开始收集中共建党初期的资料,酝酿回忆录的写作。他从自己的童年写起,一路写下去......

伟人的这个条件,实际上是给张国焘提供了一个重新选择的机会。

如果他能够彻底断绝与美国方面的联系,证明自己的政治立场,那么组织上还是愿意在人道主义的基础上给予他一定的帮助。

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一贯的政策原则:对于犯过错误的同志,只要能够真正改正,组织上还是愿意给予机会的。

可是从后来的发展来看,张国焘最终没有接受这个条件。

他可能觉得断绝与美国人的关系会让自己失去重要的收入来源,也可能是不愿意承认自己与美国情报部门的关系。这个选择最终决定了他后半生的命运。

【七】历史选择的深层含义

张国焘面临的选择,实际上反映了当时国际冷战格局下的复杂现实。

作为一个生活在香港的前中共领导人,他既要面对现实的生存压力,又要承担历史的政治包袱。

在这种情况下,任何选择都不是简单的个人问题。

美国情报部门之所以对张国焘如此感兴趣,正是因为他的特殊身份。

作为中共的创始人之一,张国焘对党的早期历史和主要领导人都有深入的了解。

这些信息对于美国了解中国共产党具有重要价值。

对于张国焘来说,与美国人保持关系确实能够带来一定的经济收益。在他生活最困难的时候,这些收入成为了维持基本生活的重要来源。

1961年,美国堪萨斯大学"名人中心"找到他写回忆录,每月2000港元的稿费对于经济拮据的张国焘来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可是,这种关系也让张国焘在政治上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位置。

他既不被国民党完全信任,也与共产党处于对立状态,甚至连美国人也只是把他当作一个信息来源,并没有给予真正的尊重。

这种四面不讨好的处境,让张国焘感到深深的孤独和无奈。

当中共提出要他断绝与美国人关系这个条件时,张国焘面临着人生中最后一次重要选择。

选择断绝关系,意味着失去重要的收入来源,但可能获得党组织的谅解和帮助;选择维持现状,则意味着与祖国和人民继续处于对立状态,永远失去回归的可能。

张国焘最终没有接受中共的条件。这个决定反映出他内心深处的复杂心态——既渴望得到组织的接纳,又不愿意彻底放弃既得利益。

这种摇摆不定的态度,最终让他失去了最后一次与组织和解的机会。

1958年的这次请求和回应,成为了张国焘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如果他当时能够接受伟人提出的条件,也许他的晚年会有完全不同的结局。可是历史没有如果,张国焘的选择决定了他后来的悲剧命运。

张国焘作为党的创始人,本来有着光明的前途,可是他的一系列错误选择最终导致了悲剧的结局。

1958年的这次机会,本来是他人生中最后一次自我救赎的机会,可是他没有把握住。

这个历史事件也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处理历史问题时的原则性和灵活性。

一方面,党对于叛党分子的态度是坚决的,绝不姑息;另一方面,对于那些愿意改正错误的人,党也愿意给予机会。

伟人的批示体现了这种既原则又人道的态度,给张国焘提供了最后一次选择的机会。

此后,他继续在香港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经济状况时好时坏,精神上也承受着巨大的痛苦。

1968年,71岁的张国焘带着妻子离开香港,移居加拿大多伦多。

1979年,82岁的张国焘在多伦多的一家养老院里去世,结束了他传奇而又悲剧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