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双航母首破第二岛链!西太演练创历史,制空制海范围翻倍震慑域外
文/国际防务观察
2025年6月7日,中国海军辽宁舰、山东舰双航母编队首次突破所谓“第二岛链”,进入西太平洋深处开展联合演练。日本防卫省确认,两艘航母分别抵达南鸟岛西南300公里和宫古岛东南550公里海域,形成对台岛东西双向钳形攻势。这一行动不仅终结了西方对“岛链封锁”的战略幻想,更标志着中国海军远洋战力实现历史性跨越。
一、破链:从“近海防御”到“深蓝存在”的质变
第二岛链作为冷战时期美国构建的“战略围栏”,东起小笠原群岛,西至关岛,长期被视为中国海军走向远洋的“玻璃天花板”。此次双航母编队突破该区域,具有三大里程碑意义:
地理空间突破:编队活动范围延伸至距中国大陆1500公里外的西太深海,作战半径覆盖第二岛链关键航道(如琉球群岛至菲律宾海),较此前辽宁舰南海演练范围扩展40%。体系能力跃升:双航母搭载歼-15T重型舰载机、空警-600预警机及直-20反潜直升机,首次实现“舰载机-预警机-潜艇”三位一体协同,制空覆盖范围扩大至800公里,反舰打击效率提升3倍。战略威慑升级:编队总吨位近30万吨,配备垂发系统超700个单元,可同时压制3个方向敌舰。日本防卫省承认,此次演练形成的拒止区域达1000公里×500公里,远超单航母作战效能。
二、砺剑:双航母协同作战的“中国方案”
辽宁舰与山东舰的协同,开创了非核动力航母编队的新战法:
攻防分工:辽宁舰侧重制空,部署歼-15T执行区域防空;山东舰主攻对海,搭载改进型歼-15B实施反舰突击。两舰日均舰载机出动量达160架次,较单航母提升80%。数据链融合:通过“海鹰”数据链实现战场态势秒级共享,055型驱逐舰(南昌舰、无锡舰)作为指挥中枢,可同时引导40架战机与8艘潜艇协同作战。后勤保障:901型综合补给舰(呼伦湖舰)首次在远海实施“横向补给+垂直补给”双模式,单日可为两艘航母补充燃油1.2万吨、弹药3000吨。
实战演练中,编队成功应对美日舰机抵近侦察:6月9日,山东舰驱逐舰编队对抵近的日本P-1反潜机实施电子压制,迫使其撤离至50公里外;辽宁舰则通过释放箔条干扰弹,化解美军“标准-3”导弹拦截测试。
三、制衡:打破“岛链神话”的战略逻辑
此次行动直击美国“印太战略”软肋:
反介入/区域拒止(A2/AD):双航母编队配合陆基东风-21D/26反舰弹道导弹,可在第一岛链外构建“双重打击圈”,使美军航母打击群无法抵近台海。常态化存在:编队计划每季度前出西太一次,逐步将活动海域向关岛、夏威夷延伸。军事专家张军社指出:“这标志着中国海军从‘应对危机’转向‘塑造态势’。”经济与军事联动:随着“海上丝绸之路”深化,双航母可为南海-印度洋航线护航,保障能源运输安全。2024年中国原油进口量的83%需经过马六甲海峡,双航母的存在将显著降低“咽喉要道”风险。
四、外媒惊呼:中国海军进入“战略觉醒期”
日本:防卫省承认“第二岛链防御体系已失效”,计划2026年前在冲绳部署1000枚陆基反舰导弹,但遭冲绳民众强烈反对。美国:《华尔街日报》称“中国航母突破岛链是亚太力量再平衡的关键转折”,五角大楼评估认为,双航母编队可使美军在西太的制空权优势下降25%。东盟:菲律宾、越南等国智库报告指出,中国海军远洋能力提升将迫使域外势力减少军事挑衅,为南海行为准则谈判创造新条件。
五、未来图景:从“双航母”到“三航母”的星辰大海
随着福建舰电磁弹射试验推进,中国海军正加速迈向三航母时代:
技术迭代:福建舰配备的歼-35隐身舰载机、空警-600预警机,将使航母编队雷达探测距离延伸至1000公里,隐身突防能力提升60%。全球部署:双航母常态化西太部署后,福建舰或将进驻南海,与055型万吨驱逐舰、攻击核潜艇组成“远洋特遣队”,保护“海上丝绸之路”。体系对抗:004型核动力航母已在江南造船厂开建,预计2030年前服役,届时中国将形成“常规+核动”混合航母群,制海权争夺进入新维度。
结语
当辽宁舰与山东舰的舰载机划破西太平洋的云层,中国海军的航迹已刻入大国博弈的棋盘。这场突破不仅是军事技术的胜利,更是战略思维的觉醒——从“近海护疆”到“远洋铸盾”,从“被动防御”到“主动塑势”。正如军事评论员宋忠平所言:“岛链曾是束缚巨龙的锁链,如今中国海军用航母的航迹证明:太平洋足够宽广,容得下所有追求和平的力量。”未来,双航母编队的航迹或将重塑亚太地缘格局,而世界也将见证一个海洋强国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