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快速崛起,离不开三大国家的助力,日本为何位列其中?

人们常说中国是靠自己一步步发展起来的。这话没错,但也不算全对。的确,这条路没人能替我们走,但能否走得更快,还要看有没有外力相助。工厂建设、桥梁修筑、上天入海,中国走出的每一步都像登上新的台阶。只是,有些台阶并非我们独自搭建。苏联曾把成车的工业蓝图送来,美国把市场之门向中国打开,而让人最意外的是,日本——这个昔日的对手,却成为中国现代化过程中最稳定的伙伴。三个国家,三个阶段,三种方式:一个是导师,一个是通道,一个是工具箱。

打包带来,而非打包带走上世纪50年代初,中国刚开始筹备工业化,连像样的螺丝厂都没有。苏联一出手,就把一整套工业体系搬了过来。自1953年起,中苏经济合作全面展开,苏联援建156个重点项目,覆盖冶金、机械、电力、化工等核心行业。他们提供的不仅是图纸、设备和材料,还有工艺标准,甚至连工人培训都一并安排。

以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为例,1953年动工,1956年生产出第一辆“解放牌”汽车。工人学习的教材来自苏联,机床是苏联制造,连管理制度也是苏式模式。鞍钢的重建、包钢的兴建、西北电力系统的规划,处处都能看到苏联专家的身影。为了让工厂运转,电网建设也同步推进——华北电网、东北电网互联以及首批远程输电工程都在其中。当时,苏联派出上千工程师,中国也送出大批学员前往学习。

到1957年,中国七成以上的大型工业项目背后,都能追溯到苏联技术。这种从“设计到培训”的全链条援助,直接奠定了中国工业体系的雏形。中国第一次拥有了完整的重工业框架和基本人才储备,具备了以国家为单位开展工业建设的能力。后来虽因中苏交恶,两国合作中止,但这些项目依旧没有倒下。它们进入了中国的教材与工厂系统,成为之后数十年改革开放的重要基石。苏联这个“师傅”,虽然退出得早,但“徒弟”已接过锤子,并学会了自己制造工具。

三万亿日元投进来,日本展现诚意1978年改革开放伊始,中国盘点家底:缺资金、缺技术、缺设备、缺环保能力——几乎样样不足。就在这时,日本递上了一份厚厚的《政府开发援助贷款协议书》。自1979年起,日本正式向中国提供日元贷款,持续到2018年,总额达3.65万亿日元。这些资金主要投向关键工程:浦东国际机场、北京地铁一号线、长江二桥、苏州工业园区、中日友好医院、珠三角供水项目等。财政部的评价很直接:“关键节点,靠的就是这笔钱。”除了资金,日本还注重人才培养。20世纪80年代至本世纪初,6000多名中国高校骨干赴日学习,其中不少人后来成为国内教授与研究专家,承担起各行业的重要任务。

在环保领域,日本同样投入颇多。全国59座城市污水处理厂中,约16%的项目由日本ODA贷款出资。1999年至2003年间,中国新增1640万公顷森林,其中164万公顷得益于日本贷款支持的“绿色工程”。这是一次实实在在的生态改造。此外,中日双方还签署环保技术合作协议,引进日本的垃圾焚烧、污水除磷、PM2.5预警系统等技术。这些工程大多选在经济发达地区,既能支撑出口,又能改善民生,既有宏观效益,也有直接成效。更重要的是,日本援助态度务实,没有大搞“面子工程”,多数项目都以中国本地名义低调运行。2018年后,日本逐渐把“援助”转型为“合作”,通过第三方市场模式,在清洁能源、节能设备和高端制造业领域继续深耕。

当然,日本的帮助也不是毫无目的。他们带来技术和标准,中国则敞开市场。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松下、东芝等品牌在中国家喻户晓。在追求效率的年代,日本这种“不空谈、只实干”的合作方式,反而塑造了长久的战略互信。只是如今,两国关系因竞争而角色渐变。

不是单纯给技术,而是倒逼成长在中国崛起的过程中,美国同样扮演了关键角色,但方式更复杂。90年代起,中国逐渐对接全球市场,加入WTO成为分水岭。2001年正式入世,中国经济迎来制度性转折。开放的不只是市场,还有制度、标准与国际竞争力的全面接轨。2001年至2007年间,中国GDP年均增长10.5%,出口增速更超过23%。这些成绩,都与西方技术、订单和规则密不可分。中国开放的时机,正好赶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转移低端制造业。中国既有资源,又有市场,自然成为最佳承接地。英特尔、诺基亚、微软、通用、三星等企业先后在华设立合资厂和研发中心,不仅带来资金,还推动中国配套企业向国际标准看齐。最典型的是波音与中国航空制造业的合作。波音在成都、沈阳、天津等地设立零部件工厂,使中国航空制造逐步从“零件供应”走向“整机协作”。

在这场“以市场换技术”的过程中,中国企业并非被动接受,而是主动消化、改进和创新。从小家电到光伏,从手机屏幕到数控机床,中国逐渐走出了独立的产业道路。2008年金融危机后,西方逐渐意识到中国已站稳脚跟。合作模式随之改变,管制升级,外企撤资,但那时的中国,已经能够作为主角登上世界工业舞台。这一阶段虽充满利益博弈,却在产业升级、标准建立与企业成长路径中,确实推动了中国迈上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