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老兵痛忆枣宜会战:日军铁链锁兵毫无人性,他却选择弃战守护杭州

在枣宜会战的硝烟散去之后,一位名叫钱青的中国军官,随同周师长踏入敌方阵地。眼前的景象令人震惊:日军的机枪手与供弹手,竟然被冰冷的铁链牢牢拴在阵地上,脚踝处甚至直接打入地底,断绝了所有逃脱的可能。他们身边,只有两个冷硬的饭团、一个水盆和堆积如山的弹壳。这些被铁链束缚的士兵,在持续五天的冲锋中,无法后退,只能拼命攻击。

战火深处的见证

钱青,这位日后回首往事时已届九旬的老兵,清晰记得那份震撼。那是二十四岁的他,作为炮兵连长,亲历的抗战“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战场上的残酷远超想象,中国军队伤亡惨重,敌阵前我方将士遗体堆积如山。他曾目睹淞沪会战中,日寇舰船连续三天炮轰中国阵地,数万将士来不及修筑工事,甚至未见敌军便已牺牲。医疗队无法及时转移救治,多数人只能在剧痛中离世。对钱青而言,抗战就是用血肉之躯去拼杀,前一秒还在说笑的战友,下一秒便已消逝,人间炼狱的画面深深刻在脑海。

心中的路线之争

尽管家族背景显赫,钱青自幼便对内战深恶痛绝。他的父亲钱骏,曾投身辛亥革命,在杭州攻打清朝抚台衙门时被炸伤手,北伐战争中更是壮烈牺牲,留下年仅十岁的钱青。作为功勋子弟,钱青学生时代就积极参与爱国运动,坚决反对不抵抗政策和内战。到了1944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国民党内部为批判共产党而下发的毛泽东文章《论联合政府》到了钱青手中。他阅读后内心充满欣喜,文章字里行间透着清新、诚恳与朝气,让他对共产党产生了浓厚兴趣。他开始悄悄关注并亲近共产党,与当时国民党内部宣扬的“异端邪说”截然不同。当得知蒋介石打算在两年内消灭共产党及一切抗日民主力量时,钱青感到不可思议,他坚信中国人的炮火不该对准中国人。

坚守杭州的火种

抗战胜利之后,钱青所在的部队在1945年8月前往湖北接受日军投降,他感到无比光荣。然而,内战的爆发让他每日在煎熬中度过。他决心回避内战前线,回到老家杭州。凭借黄埔军校炮科的背景,他被调往杭州国民党军队军火仓库担任领导。1949年,解放军逼近杭州城,国民党官员纷纷南逃。此时,钱青已是上校军衔,权限很大。他的父亲好友李济深,以及亲共反蒋的国民党陆军大学校长周亚,都真诚挽留他。钱青坚定地选择了留下,他告诉周亚自己读过毛泽东的文章。解放军先头侦察小队潜入杭州后,与钱青取得联系,他立即安排部队占领了宝善桥仓库的所有军事要塞。国民党特务通常会在撤离前销毁电力设备和军火,但由于钱青的保护,仓库内缴获自日军的燃烧弹、加农炮远射程炮弹以及美德进口炮弹等军火被完整保留,避免了半个杭州城沦为火海的灾难。他从未向中国共产党军队开过一枪一炮,只一心期待全国解放,建设新中国。

跨越时代的对话

新中国成立后,钱青在家中开办小作坊制作酱油。虽然他的命运也曾随时代起伏,遭受冲击,但他对自己的选择从未有过一丝后悔。到了晚年,九十五岁的钱青在接受采访时,显得格外洒脱。他主动提出,希望记者能公布自己的电话号码,只为让人们记住那段抗战历史,记住他。当媒体报道之后,钱青每天能接到上百个电话,他的心情从未如此愉悦,甚至像孩子过节一样开心。一个十四五岁的小姑娘给他打电话,一声“爷爷”让他哽咽流泪。钱青的选择,不仅是他个人的坚守,更代表了那个时代无数有理想、有志愿的青年,他们拒绝内战,选择留在大陆,为建设独立、自主、民主、统一、富强的新中国贡献力量。正如历史学家所指出,内战带来的社会创伤是巨大的,而钱青的选择,则象征着和平与和谐的思维。他的故事,也启示后人,应从整体审视历史,认识到内战的破坏性,努力寻求和平与统一的道路。

结语

从枣宜会战日军的铁链,到杭州城下钱青的抉择,历史的轨迹如此清晰。一个亲历战争极致残酷的人,最终选择了一种截然不同的方式,诠释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国家的担当。他用实际行动告诉世人,在民族大义面前,个人信念的坚守,能够汇聚成推动国家前行的磅礴力量。这份选择,至今仍具有深远的意义。